冯丽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第七小学
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多年以来所不断追求的目标,也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然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跟我们采用的方式方法无不有密切的联系。回想当我们读书之时,谁愿意当一名学困生,谁又会为自己是差生而感到光荣与自豪呢?所以,学困生不是好听的名字,不是光荣帽,我们不应该给学生戴上这无形的枷锁,让其失去学习的信心。通过实践与探索,体会如下:
一,正视学困生,勇敢去面对学困生。
试想:没有学困生,又有没有优生呢?而所谓的优生就真的没有缺点和不足之处,而学困生就一无是处呢?优生、学困生是相对而言的,不会有绝对的优生和绝对的学困生,它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它符合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如同社会上有好人和坏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勇敢地去面对他们,迎接他们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展现出教育者的才能,体现出教育者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价值,实不可视为包袱、累赘而疏于教育,无心教育,采取放任自流,自生自灭之举,甚至驱逐出境,方解心中之恨、方为毕生之快事等等。这些背离教育原则的做法绝不可取。
二、学困生需要温暖,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爱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温暖心灵的阳光,是滋润心田的雨露,是激励、鼓舞他们进取的无形力量。一个被视为学困生的学生,其实心灵已经受到极大的伤害,就好比一株遭受风霜的幼苗,肢体已受到无端的摧残,极大的伤害,此时的他们,所期盼、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用友谊、援助的双手去安抚那颗流泪之心,去温暖那已快被冻僵的身躯,让其重扬生命之帆。作为学困生,对自己已失去信心,其多数已自暴自弃,总认为自己是“孬火药,枪都打不响”。还有什么追求或前途呢?人的自尊是“自我教育之母”。由于失去信念和志向,故是非难辨,常干一些违规违纪的事,还认为无所谓或应该干,且无心学习。在教室里,他们常被放置阴暗角落,被同学刮目相看,老师则视而不见,若长时间下去,他们能变好吗?他们还是孩子,还是一颗无法承受风吹雨打的幼苗,就受此待遇则实为不公。若将他们这样推向社会,则有负于家长的期盼、人民的重托,对社会、对国家带来危害。
三、善于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寻找闪光点。
我们心目中的学困生,多数则是学习成绩上的差。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应一分为二。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对他们都要认真分析,仔细观察,发现、寻找其光辉的一面及长处,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有利时机,尽量挖掘伸展他们的潜能,让其及时发挥,一有上进高度赞赏,变指责为激励,变冷落为弘扬,让他们也尝到被表扬的滋味,使那快干涸的心润湿起来,重振旗鼓,热爱生活,乐于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立起自尊,自信之志,而转变对自己的认识,逐渐从差的一面转向好的一面,从后进生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过上一个正常学生的生活。
四、用赤诚之心去感化他们,让师生心灵相通。
在学困生的教育上,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爱之以心,导之以行,要想方设法融掉他们心头的冰。
作为学困生,他们的心灵已变得自卑和扭曲,此时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则不该雪上加霜。以“心灵健康的咨询者和教育者”为己任的教师应用满腔的激情,良好的心态,去诱导、激活、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形成融洽的心里互诱、互激、互感互动,建立亲切、和谐、平等的新型关系。要让他们消除自己是学困生的概念,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被学生视为亲人及最尊重的老师,应该先彻底抹去后进生的名词。要用一片挚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打消自己是学困生的潜意识,觉得老师真的喜欢、关心、爱护他;在学习上要多鼓励,常为他们答疑解惑;生活上多关爱,细照顾;以更多的微笑、期盼、激励、赞许的目光去感化他们,让老师作为他们心中最知心、最亲近的人,达到心灵相通的目的。
五、慎重教育方式,讲求实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困生的教育方式上,应慎之又慎。若方式欠妥则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时间、合适的场合。比如在他们受表扬时,附带指出其不足之处;在赞许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当他们逐渐自强自立、去掉自卑,迈向心里健康的同时,还应该激励其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在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欲走“回头路”时,切不可急躁,更应冷静分析、耐心等待,找准切入点,将其再诱入正道等等。这样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生存尚有一定的价值,而不是废料、边角料。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定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产生于老师相对抗的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六、与社会、家长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是学校,而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结合。很多学生之所以厌学、弃学、成绩差,与家长的教育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用其所长。努力排除后进生教育转化上的外围干扰,确保学校教育的畅通无阻。成立家长委员会,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商讨、相互促进;还要经常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活动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同时也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使之互通消息;对个别素质不高的家长,则采取单独在谈,细致指导、耐心说服,让其知晓教育的规律,配合学校教育,达到教育方式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七、营造轻松环境,渗透德育工作。
除不歧视、不另眼相待、不刺伤后学困生外,还应营造一个众人都关心、重视,都有责任的愉快轻松的教育氛围。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掀起向他们献爱心的热潮,让全班的同学都去关心、帮助他们,让其深感集体的温暖,使已孤独的心滚动起来。统考之后,尽量少排名,不张榜公布分数等,以免他们的心灵再受到伤害,从而激活其学习的内在因素,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转变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点一滴地进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杜鹃春幕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无数事实说明:学困生并非终生都差,恰因为他们好动,思维活,不受常规所限而具有极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一但走上正道,步入仕途,定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人间英杰。只要我们有强烈的使命感,满怀爱心、教育得法,学困生一定会从我们的印象中和实际中消失。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第七小学校,姓名:冯丽,女,联系电话:13678289690,邮编:6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