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情感的教学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曾妍
[导读] 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感情带动兴趣居多,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

        曾妍
        (南宁市第十五中学  广西南宁 530005)
        【摘要】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感情带动兴趣居多,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最终才能够真正学好语文。教师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尝试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利用环环相扣的课文内容、巧设情境及续写课文的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且有效,才能吸引住学生,用兴趣引领,让学生在乐中学,主动学,爱上学语文。
        【关键词】情感   激发   语文教学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变化是频繁的,传统的语文教学相较于有趣的数理化,对于他们来说是“死板且乏味”的,再加上语文属于积累的学科,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在成绩上是体现不出来的,这跟“英政史”一比又“略逊一筹”,所以,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有人就提出,那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呀!运用精美的图片、激昂的朗诵录音、生动的视频,还有近年来流行的微课等各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文的情感世界中,这确实有效果,但这种状态是短暂的,可能仅仅维持一个视频或是发生在某一节课堂之中而已。真正让学生保持连续热爱学习语文的热情的,必然是当他们的学习情感真正被激发时的心态。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中所说“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正如影视剧经常采用的手段,总在关键处停顿让人猜测,引起人们进一步观赏的欲望。教师同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悬念,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禄而死读书的迂腐表现让人不禁猜想他那自命清高却又穷酸潦倒的样子是如何生存那么久的?孔乙己好喝懒做,终日靠偷东西来过活与他自诩文人高雅的矛盾让人充满想象;最后一次离别后,孔乙己可能遭遇了什么?他“大约”“的确”死了吗?为什么人们只会笑却没人会去帮助他?再如在《太空一日》中,那神秘的敲击声是什么?真的有外星人吗?每一处的悬念设定都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展开属于自己猜想的,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尤其是长文,教师要巧妙运用课文中的各种细节,设置悬念,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去学。
            二、创设疑问思考,启迪思维发散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学习中通过思考不断提出疑问,一定会有所收获。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听课中期待着问题的答案,甚至会去主动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试着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写的是真正的梨花吗?它的标题如何一语双关?再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让学生思考:文中详细描写“鸭子”和“芦苇”的作用是什么?当学生看到这些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问自己:标题一语双关在哪里?“鸭子”的作用是什么?利用问题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渴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增加这篇课文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在学习课文前提出有效的疑问,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探索情感。
            三、设计环环相扣的内容,引人入胜。
        语文这个科目的优越性在于就是运用语言来展示人文性、审美性等,即在语言的描述里情感、画面、道理都能够相互穿插呈现。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中描写紫藤萝,宗璞以这篇散文歌颂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来说,零散的内容易让他们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环环相扣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抓住”学生眼球。入画,即以紫藤萝花的图片导入;入情,即由那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将学生吸引到课文情境之中,看到这样的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作者为什么会被紫藤萝所触动呢?进而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宗璞在这篇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完全把语文的文字魅力展现出来,学生被那繁茂的紫藤萝花深深吸引了。又如朱自清《背影》,教师可以从父亲那笨拙的身影导入,再由“我”的角度入情,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然后领悟到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爱的道理。紧凑的教学情境,激发着学生对于语文的情感。
            四、故事精彩纷呈,情境潜移默化感染
        语文课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有大量的文章都具有故事性,而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是看看故事里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情境和一款款情感流露而共鸣,正是迎合了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以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文章中鲁迅提到的阿长本人的故事,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看看《山海经》记载了哪些奇怪的事件,或是引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又如在上《出师表》这篇文章时,可以用调侃的语气改编《出师表》,完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戏说出师表》,学生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那长长的古文学起来也没有让他们觉得痛苦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只有发挥,对课文里的一些情境进行展示,如《孔乙己》中“排”出钱和“摸”出钱的动作,或者《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的辱骂等,通过这些情节的模仿,更能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也能让学生更能了解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五、意味深长给以学生续写空间
        语文课有些故事可以说已经结束但同时还可以说并未结束,在语文教学里如果善于运用一些文章的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又更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却偶遇落魄的于勒,一个又老又脏卖着牡蛎的老水手,菲利普夫妇原本的“热情”,转瞬间变得更加冷酷,最后“逃之夭夭”,骨肉亲情自此再不相认。到了此处似乎已经结束,但是我们发现还可以激发学生去续写于勒,续写菲利普夫妇、续写他们的女儿。又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的变化多次转变自己处理案件的态度,这样的一个“变色龙”,让学生猜想他“穿过市集的广场,径自走了。”是去哪里呢?会去做什么呢?再如《皇帝的新装》这课中,当皇帝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可以让学生续写皇帝游行后发生的故事。这些课文的结局就像中国山水画的留白那样意味深长,老师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足以勾起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永远都会有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但是真正能够让学生热爱语文就必须激发他们学习的情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过:“为学习设计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有趣,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单纯为了有趣,加涅也曾说过:“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有效的教学。”例如,我们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不但能吸引学生,也是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锻炼,之前所提到的“标题一语双关的作用”这些问题,也正是平时考试的考查点,又如课文的续写,在保证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是《课标》要求的体现。总之,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3-2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25

作者简介:曾妍(1984.10),女,汉族,广东新丰,大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