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绿色阅读通道 培养学生语文情怀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张丹
[导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张丹
        营山县照珠完全小学校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支点,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扩展到生活,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各个领域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辟语文学习的“绿色通道”, 培养学生语文情怀,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
一、指导阅读,感悟情怀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读书所应追求的境界。在这境界里,学生悟其精髓,语言和精神均得到了升华。例如《他是我的朋友》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阮恒在抽血中内心的痛苦,更好地感受阮恒害怕但却坚决献血救朋友的美好心灵,可先配乐范读,在老师的情感随着音乐,随着作者的情感放纵地流淌的同时,孩子们也会被老师的声音,老师的情感所感染。之后,再让他们自由练读,在他们一遍遍的热情朗读中,内心深处早已激起了对阮恒的美好心灵的敬佩。
二、激发兴趣?,享受情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记得有一次,我给同学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就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儿我嘎然而止,同学们都瞪大眼睛,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并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同学们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纷纷要求借书。这样就让同学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激发了他们主动读书的欲望,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同时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从而激起孩子们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在兴趣中阅读,学生的语文情怀才会无拘无束地释放出来。
三、教给阅读方法,体验语文情怀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运用于写作实践,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以利于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体验其语文情怀。
        ①浏览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

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和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可采用此法。
        ②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录—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③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基本手段。有的文章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精读,要求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素材。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以便以后查阅,从而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四、创设课外阅读条件,展现语文情怀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展现其语文情怀。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课外阅读量,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两节课,保证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同学们对课外书的阅读仅流于形式吗?当然不是。那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把“读书”和“活动”结合起来,活动的趣味性越强,同学们就越愿意读书。如:结合学校和本班实际可开展一些读书汇报会、手抄报比赛、书签制作、征文比赛、故事演讲比赛、评选阅读小明星、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辨优劣地进行购买或阅读课外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了《刻舟求剑》可推荐《中华成语故事》;结合《草船借箭》,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驱使,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5、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借助电视、电脑等媒体手段,这也是一种课外阅读。学生观察生活,写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的所得所感,这都是语文情怀的真实体验。
         综上可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只要我们坚持“大语文”教学观念,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学生就能借助我们开辟的绿色阅读通道,培养其语文情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