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石家庄市实验小学
摘要:传统的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我国民族发展壮大的有效资源,传统的文化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道路上的有效沉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语文科目的学习内容有着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任课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效的渗透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孩子们正确三观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传统文化
引言: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有着明显的人文性,综合性比较强。小学语文科目的教育教学应当要发挥其已有的优势,弘扬与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让受教育者们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塑造成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所以,教师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不单单要讲授基础的知识,还应当践行人文的精神,将传统的文化教育结合到教学当中去,这样可以有助于小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一、以传统的语言文字着手,体验汉语言文化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国家文化的基础,也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传承者我们国家五千年民族文化历史的精神。汉语言文化主要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汉文字文化,另一部分是汉语言文化。汉文字方面的文化在部编版的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体现的比较多,在进行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可以融合以前古人创造文字方法的“六书”之中的形象、像声、会意来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汉字的认识与书写。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教材中的《日月明》这一内容时,这一篇课文是按照会意字结构特点的规律来进行识字的课文。“日月明,田力男、大小尖……”,通过课文中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体现出了会意字的结构特点,孩子们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通过课文的句子来体会古人造字的智慧,从而也能够大大的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汉语言的文化主要有成语、歇后语等学习内容,在进行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当中,老师们可以将成语和歇后语里所含有的小故事融入到教学之中,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内容,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受教育者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们对于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二、进行传统文学课文的讲授,探析传统文化的精神
文学的作品能够很有效的将历史与时代的特点展现出来,与此同时,时代的背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学作品的写作。在进行传统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学时,如若任课老师可以领导孩子们深入探析作品背后的原由,指引孩子们了解每个时代的特点,并且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教学,与学生一起探析课文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能够有利于孩子们深度了解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的作者们进行“交流与会话”,在课堂的教学当中也能够更好的探析文学作品里面的传统文化精神。
比如,在学习《己亥杂诗》这一内容时,此作品描述了清朝朝廷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再如,《示儿》当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同时也表达出了只能将这样的希望寄予自己的子孙后代的无奈之感,整首诗歌都体现出了作者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表现了作者陆游满腔的悲慨。
三、以传统故事为切入点,探究我国传统的美德
在古代的时候,我国传统民族的性格特点大多都是含蓄内敛的,这样的民族性格特点也深刻的影响到以前居民的思想、语言行动等多个方面,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传统故事。比如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借助别的事物来表达自身的情感,通过这样创作某一个故事来表达出另外一个层面的道理,可以以此来展开德育的教育。老师们在展开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故事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
比如,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当中的传统故事,描述了坚毅且执着的精卫、无私奉献的女娲、知道错误便及时改进的廉颇……。这些故事里都蕴含着许多美好的品德,这些品德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老师们不单要结合课文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还需要结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教学,孩子们耳濡目染, 便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当中,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人文特性,教材中的内容是展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资源。在语文科目的教育教学当中渗透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可以很有效的展开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所以,任课老师们要结合课本中内容来展开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孩子们未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思考[J].学周刊,2021(13):71-72.
[2]王凤.品读汉字文化 传承传统文明——论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新智慧,2021(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