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活动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杨秋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道德基础,使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杨秋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黄舣中心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道德基础,使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有效活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210-01

        道德与法治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基本国策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兴趣,把道德和法治课上学到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一、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中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教师可以在引导时创设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保障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家庭的记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带领学生认识家庭的成员,了解家庭发展的变化,带领学生感受家庭的传统概念与价值,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前搜集整理的班级成员的家庭合照,制作成了小视频,在上课之时展现出来,并道:“我们每个同学都有温馨、幸福的家庭,谁能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难忘的经历呢?”组织学生进行表达。通过这种温馨情境的设置,教师明确了这节课的家庭记忆主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确立了这节课温暖而充满爱心的情感基调,吸引了学生无意间的关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和有效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对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关怀,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不要忽视少数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保证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二、自主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设计学生有趣的介绍、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等。其中,最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方式是自主实践。自主实践可以在教材内容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方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特长。自主实践是教科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便捷平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进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实践活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首先,本课程的目的是教学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开课时就告诉学生,课程结束后,他们将组织一次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手工竞赛。答题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优先选择废旧物品。


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竞赛的推动下,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回答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丰富课堂表现形式。自主实践的形式不仅限于手工竞赛,还可以包括自主学习、资料收集、手工绘报等形式。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结合,把自主实践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考反思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个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教师注重现实生活与教材的衔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高生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在进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以现实生活作为案例,引发了学生的反思。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要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教师在课前布置了任务“观察父母的一天”。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时,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了观察的成果,列举了父母一天的工作并分享了自身观察的感受。教师继续提问:“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我们自己可以完成的呢?”引发学生反思。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比教师讲授的道理更易记忆。此外,学生还可以在观察别的过程中模仿学习,获得一定的生活技能,促进个体能力的增长。
        四、感官联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动力,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与自我提升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所以又被称之为内在动力。它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本身的渴望,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在力量,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的调动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求知的渴望,所以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体会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
        在进行《健康看电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合理的利用时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先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道:“大部分同学的家长都反对大家看电视,但看电视也会有一定的好处,比如……”接着教师播放了《中国诗词大会》《动物世界》《新闻联播》的片段,学生观看后教师道:“大家看过这些节目吗?你觉得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总结了电视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对电视节目进行合理的取舍。教师一味的说教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与思考,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道理,发自内心的接受学习。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形成良好习惯,获得道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严书芹.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生活[J].考试与评价,2021,(03):43.
[2]陈田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J].才智,2020,(16) :171.
[3]赵小梅.活动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03):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