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预防性保护举措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   作者:李晋
[导读] 博物馆文物属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属于人类文化积累的宝贵物品,也是一个国家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博物馆文物本身具备无可复制特性,任何因素导致文物受损都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终对其价值造成严重的影响。

广东广州博物馆馆员  李晋 510040

摘要:博物馆文物属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属于人类文化积累的宝贵物品,也是一个国家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博物馆文物本身具备无可复制特性,任何因素导致文物受损都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终对其价值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检查和维护工作,本文首先明确博物馆文物保护的作用及价值,阐明文物价值造成影响及损坏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市县级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现状及制约因素,由此提出多措并举强化市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的建议,为此进行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预防性保护
        引言
        我国历史传承悠久,所具备的文物资源也因此异常丰富,这些数量庞大的文物都是见证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载体。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可知,根据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截止截至2016年10月31日,不含海外流失及部分私人收藏文物,我国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件/套,其中在公报中从收藏数量的单位隶属关系看,地市属收藏单位共收藏不可移动文物17773829件/套,数据占比27.74%,县区属收藏单位共收藏不可移动文物16789648件/套,数量占比29.19%。[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文物局;2017-04-07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市、县(区)两级属收藏单位所藏文物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公报文物总量数据的58.93%,其中又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际承博物馆、文物收藏保护性质的单位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因此加强市县级博物馆及相关性质的单位其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举措,应成为新时期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物保护本身是开展文物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深化研究进程的重要基础,必须维护文物的完整性才能不断深入发掘出文物本身所具备的历史信息价值,从而真正发挥出文物的历史证据作用[1]。因此,近年来我国针对各类、各级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也随之持续攀升,由此推出了一系列的在文物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文物保护与文物的有效活化利用的举措,如加速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实现文物的信息化保护、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加强博物馆文物管理和保护的软硬件实力,比如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百度公司携手启动了“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项目,真正实现了博物馆文物管理保护的AI技术化转变,从而最终达到使文物活起来,达到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并进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市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保护中,仍需明确对文物保护造成影响的因素、文物管理保护现状等,具体讨论如下:
        一、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的价值
        不同文物因本身类型的差异,其所具备的特性也将明显不同,因此借助文物作为历史、特定事件、文化的记忆载体,能直观地从多方面角度来充分展现民族文化内涵。从文物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每一件文物都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且具备强有力的文化感染力。文物凝聚了我国民族精神及文化的沉淀结晶,借助文物向民众们传递能够促使民众在实际参观当中以文物感知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我国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损坏文物影响保护的主要因素
        (一)光照与光辐射影响因素
        主要是指文物所处的保存环境内,受照明等光照、光辐射等的影响,引发文物材质的光化学反应,致使文物材料迅速老化。特别是一些彩绘、纸质、纺织及漆木类等光敏材料器物,部分文物在光线照射条件下,因化学反应将导致物质本身强度弱化,进而致使文物本身材质色泽、彩绘颜料、写印材料等产生显著变化,最终影响甚至破坏文物信息的完整性。
        (二)温湿度变化因素
        文物保存环境特别是展示环境的温湿度,对文物有直接的影响,如不能很好控制,就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损害程度与文物的质地有密切关系,因不同材质的文物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各异,超出文物安全保存值的范围就会对文物不利。从材质的角度来分析,以出土为例的文物在材质类型上更多以铜铁等金属及纸、木等有机质类文物等几种为主,这些材质的文物在保存环境中温湿度不稳定或极端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形状及性质层面的变化,特别是考古青铜器、铁器表面腐蚀很复杂,腐蚀表层是在地下埋藏上千年的环境下形成的,其结构松散,孔隙分布广,对水、气都具有吸附作用,极易受到影响,这些铜铁等材质的文物在受潮之后,则很容易产生锈蚀问题,从而导致文物信息完整性的损失甚至是文物本体的直接毁坏。
        (三)气体影响因素
        根据市县级博物馆在日常实践的观察,文物收藏保护管理工作中,污染废气的来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博物馆内新定制的陈列展柜或文物库房柜架采用了未达到文物保护标注要求的材料进行制作,此类材料相当一部分都一定程度地会残留有毒有害的有机挥发物如。这类残留有害气体的存在很容易破坏文物自身的稳定性,反而对文物的长期收藏造成了破坏。(2)展柜本身气密必不足,展柜外的腐蚀性气体、有害粉尘、菌族孢子、湿气等渗入展柜当中,由此破坏文物品质。再就是展柜本身密封效果过强,致使由于各种不可控的因素残留在展柜内部的有害气体、水分湿气等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挥发散出,由此造成在密闭环境内将循环持续性文物本体造成污染与破坏。
        (四)生物侵害因素
        市县级博物馆文物上常发生生物病害主要包含动物和微生物两个层面。根据各个馆舍基础硬件条件的提升其中动物主要指一些小动物,如老鼠、昆虫等,动物类导致文物损坏的概率相对较低。有害微生物则是导致文物损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有害微生物当中部分细菌可分泌有机酸,像葡萄糖酸及乳酸等,而历史因素遗留下的动物活动后残留物,如动物粪便、动物尸体则会很极大可能进一步造成对文物的次生性损伤,这些残留物则会为成为文物库房内微生物的宿主,持续地为有害微生物提供营养成分,造成有害微生物的扩散性繁殖,导致长期持续性地对给文物本身造成腐蚀及损害,进而导致文物本体损毁。



        三、当前市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及保护现状
        (一)最新文物保护技术在市县博物馆普及性的滞后
        近年,随着国家文物保护力度的不断曾强,也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科研技术的支持与最新科学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成果的转换推广,多种全新的技术逐步运用到市县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当中。比较常用的就是三维激光扫描仪、X射线探伤仪等等,此类高科技工具的使用为博物馆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市县博物馆在现有客观条件下,过度追求专职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人员出现的弊端
        新时期以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加强,各类、各级博物馆重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发生本质性的提升,然而却出现了对于专职此类工作的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人员要求不断攀升的现象。然而现有市县博物馆内专职文物管理及保护的人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现代博物馆是以文物保护收藏为基础工作、研究整理为常态工作、陈列教育为最终工作目标的单位。在现有工作人员基数上,一专多能性复合型文博人才仍然是市县博物馆首要需求。高专职形人才则主要集中于省级及以上的博物馆内设功能分布明确的大型博物馆内,而一些市县级或者中小型博物馆因为客观条件的直接限制,导致其难以有效吸引或创造合适的环境运用好高精尖文物管理及保护人才。(2)多数市县级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在管理人员队伍的组成中,其结构成分复杂,而文物保护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性,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素质, 因此一些不符合要求,相对本身自学能力偏低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存在吃力的情况。而博物馆专业继续培训均等机会非常有限。
        (三)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投入不足
        博物馆内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类型,不仅严格的要求博物馆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同时在市县博物建立馆内温湿度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等也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撑。因此,市县博物馆的投资资金成为影响文物管理和保护的限制因素。再加上当前多数博物馆本身受隶属管理单位属性的直接限制,相应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整体的专项文物保护经费细化落实至不同类型的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博物馆或文保单位后,可直接用于具体针对性的支配的市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细项资金量相对较少,因此可直接用于文物管理和保护的资金对于现实需求而言仍呈现不足。最后是多数市县级博物馆内部环境因资金难以获得标准化处理,进而影响其该形博物馆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多措并举强化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的建议
        (一)融合AI技术,创新文物管理与保护方式
        博物馆文物管理及保护与AI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的应用:(1)文物藏品管理有序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可采用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来进行文物管理,该技术主要借助射频信号来实现目标的识别、对文物的实时监控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只需借助射频监控设备即可充分掌握文物的实时情况,特别是对于外出展览的文物,一旦出现异常,将自动触发报警系统,管理人员可实施跟踪文物去向,由此及时采取相应举措来预防文物损坏情况产生。(2)文物藏品的展示管理。主要是给文物展示的方法和手段积累了充分的资源运用,像其中新媒体的运用极大的创新了文物展示的方式,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在实现文物“活”起来中带来明显的契机,能够直接突破视、听、触觉,实现多角度的鉴赏文物,感受文物的内蕴价值。(3)文物的保护管理。针对文物保护则属于专业性较高的工作类型,采用全新VR技术就能够大幅度的降低修复工作的专业、复杂性。(4)文物的鉴定管理。可采用计算机算法来捕捉绘画文物中的外形特定特征,像笔画线条形状、下笔的轻重等,借助多项特征的记录,针对真伪文物的鉴定率高达80%以上。在今后文物鉴定工作中,“互联网+”可使鉴定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同时可实现标准化、可视化的效果。
        (二)建设智慧博物馆系统平台,解决专职人力弊端
        智慧博物馆系统平台建设对于区域内文物管理及保护一体化监管是一种全面、全方位的时态智能化转变。智慧博物馆建设能够极大的节省人力,即便是市县博物馆也可借助信息智慧化建设来实现远程技术支持,在具体建设内容上表现为以下方面优点:(1)借助先进技术可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多种文物数据信息。(2)借助智慧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博物馆文物展览的观赏体验。(3)博物馆门票电子化转变。(4)实现对文物的全程管理监控。
        (三)加大预防性保护措施提升
        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非常重要,在此过程增大对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的投入很有必要。尤其对于大多数自身保护处理能力不足的市县博物馆,可通过加大投施预防性保护的措施更尤为重要,从观点上将文物保护从以往抢救性保护为主转换至预防性保护优先,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内容:(1)强化馆内环境管理。首先是温湿度控制,博物馆内空调、干燥器等配置必不可少,借此来实现对馆内温湿度的有效控制。其次是做好污染废气的净化处理。要求博物馆需对馆内展柜进行定期净化处理。(2)建立配套的预防性保护信息平台。这一举措主要基于区域内智慧博物馆建设来实现,具体是实现不同博物馆间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实时交流,通过互相间工作经验的共享来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预防性保护方案。(3)多角度、全方位制定文物管理保护紧急预案,控制突发事件危害性。主要是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来制定紧急预案,如地震、爆炸、火灾及盗窃事件等。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的价值无可估量,但文物本体信息的完整性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损伤。因此,强化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势在必行,然而当前市县级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保护现状急需加强与提高。期望能够切实提升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效果,更好地活化利用好丰富的市县级博物馆所藏的文物资源,更好的发掘出文物价值,使博物馆所在地的居民树立文物自信与自豪感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让每一座博物馆都能成一个当地居民通过文物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让文物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讲好中国的故事。
注释
[1]梁丽敏.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浅谈[J].东方收藏,2020(01):108-109.
[2]陈丽娟.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研究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9):140-141.
[3]吴鹏.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9(05):215-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