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怎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   作者:谢家琴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领域多发性病症,以胃黏膜变薄或有不典型增生、肠腺化生伴发,及黏膜腺体和上皮萎缩为主要特征。

        谢家琴
        泸州福欣医院 四川泸州646100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领域多发性病症,以胃黏膜变薄或有不典型增生、肠腺化生伴发,及黏膜腺体和上皮萎缩为主要特征。WHO在1978年,将其按肠腺化生定义,积极展开治疗,将其向癌变发展的进程阻断,是临床应对本病的重点。中医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中作用十分突出,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是什么?
(一)饮食不节
        依据中医观点,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相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若喜食辛热刺激、肥甘厚味之品,暴饮暴食,或嗜烟酒,阻碍胃气运行,促使郁热内生,阴血耗损,进而使黏膜丧失滋养,最终致萎缩发生。
(二)正气亏虚
        大部分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本虚是正气亏虚,标实是邪气实。气虚无力助血行致气滞血瘀,正气亏虚无力运转熟食,进而虚者更虚实者更实。虚实夹杂,无力升清降浊致胃机升降失常,运行受阻,故需重视“补正气”的作用,气行血行,升降相应,运转正常。
(三)肝胃不和
        有学者研究认为,脾、胃共同完成对摄入水谷的输布、吸收;肝主疏泄,对脾胃运化有协助作用;若肝郁气滞,可致脾胃不健,引发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消瘦、食欲减退、腹泻等为症状,为平素肝郁,日久致气血生化不足、脾胃虚弱。
(四)胃阴不足
        胃络失养、胃阴不足,为重要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因胃阴不足,主要饥而不食或食而不足致胃阴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耗损阴血,进而使黏膜失去濡养,最终致萎缩发生。因胃部腺体萎缩,对胃蛋白酶、胃酸分泌明显减少,甚至表现为完全无游离酸的情况,症见食欲下降。胃失濡养,可引发胃脘灼痛。
(五)湿热内蕴
        胃湿热蕴结,郁而化热,可伤胃气,新血不生,促使气血津液濡养丧失。表现为湿热内生、胃阴受伤,反复发作,随病程迁延,可使胃阴、胃气耗伤加重,对胃的运行功能产生影响进而上发本病。
二、如何采用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
(一)补虚祛实方法
        其一为健脾化痰法。

有学者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正虚邪实,故在治疗时,以活血化瘀、健脾化痰、益气温阳为原则。可取补阳化痰汤应用,此药方由浙贝母、黄芪、法半夏、白术、陈皮、桃仁、地龙、赤芍、川芎、当归、红花组成,可使胃体机能提高,增强胃黏膜修复能力,对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予以阻止,进而对病变黏膜所表现出的恶化进程逆转。
        其二为祛湿清热健脾。在针对湿热于胃蕴结证候进行治疗时,所用中医药应具滋润通降作用。以莲子肉、黄芪、山药、升麻、知母、白豆蔻、石斛、砂仁、茵陈、延胡索、白及、川楝子、薏苡仁、槟榔、茯苓、厚朴、连翘、瓜蒌、蒲公英、神曲、苦参、鸡内金等最为常用。
        其三为健脾通瘀。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故在治疗时,多于补虚的基础上去标实。有学者研究表示,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展开治疗时,需重视补气健脾,同时,活血化瘀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贯穿,常依据患者有无痰湿、阴虚、气滞、阳虚之象,展开辨证治疗。以甘草、党参、山药、白术、茯苓、黄芪等益气健脾中药最为常用。选方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为主。
(二)疏肝和胃
        有学者依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要点,并与现代病理结果结合,对经验方拟出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方中白芍、枳实、柴胡可和胃、养阴、疏肝,为针对肝郁气滞病机而设;此外,皂刺、黄芪、当归、金银花可清热解毒;鸡内金、当归、皂刺、三七可祛腐生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可促于胃黏膜处分布的纤维组织所表现出的增生情况改善,对胃黏膜固有腺体数有效恢复予以促进,并可针对性对胃黏膜色泽灰暗苍白,及瘀血阻滞、中阳不振展开治疗;益母草可对蛋白质合并予以促进,保护胃腺体,并对胃黏膜滋养,进而使癌前细胞发生凋亡。
(三)滋阴养胃
        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慢性于消化系统发生的病症,在开展治疗过程中,以酸甘化阴养胃为重点。对胃失濡养、阴液枯涸者,治宜甘凉养胃、酸甘化阴,药用川楝子、生地黄、天花粉、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百合、乌梅、石斛、甘草、白芍等。针对阴虚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展开治疗时,阴虚者,可依据大便情况,来合理对用药选择。便溏者,以酸甘化阴药物应用为佳,常用药为北沙参、白芍烟、甘草、乌梅等在;针对便秘者,通常取叶天土法展开治疗,多取增液汤之麦门冬、玄参、生地黄等应用。有学者用三参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展开滋阴和胃治疗,药方由甘草6g、党参15g、黄连6g、丹参15g、白术10g、玄参15g、陈皮10g、白芍15g、丁香10g、法半夏10g组成,达93.1%总有效率。
三、小结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较为复杂,采用西医进行治疗时,以促症状缓解为主,但现阶段,尚无有效的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萎缩改善的方法,特别对肠上皮化生,有较差的可逆性,故预后恢复效果有限。而依据中医学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展开治疗,特别在促胃黏膜组织改善和逆转,防范疾病进展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