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泰诚土地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利用方式、制度改革、功能转型等对乡村发展潜力的激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在深刻理解乡村国土空间脆弱性基础上提出,如何构建軔性国土空间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此为突破点,构建了涵盖国土空间韧性原理、转型原理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框架。以此为指导,尝试遵循“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一整治修复工程示范一供给侧优化保障”思路,构建初性国土空间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街接;融合;价值化
引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提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新时期土地制度创新的重要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台抓手,是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契机。在此背景下,各省正在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在保留传统土地整治做法的基础上,突出以村庄规划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实施全域全要素整治,筑牢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有效推动了空间规划落地和用途管制。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从土地整治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其内涵越来越丰富,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1韧性国土空间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基本原理
1.1国土空间韧性原理
国土空间韧性原理是初性理论的推广。本文所指的国土空间韧性是相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短视效应的不利影响这种扰动而言的,是抵抗脆弱性的重要特性。工程靭性即国土空间在遭受扰动后的复原能力,位居国土空间軔性的基础层次。生态韧性比工程韧性高一层次,即国土空间在遭受扰动后不一定复原到扰动前的状态,而是可能转换到新的平衡状态。演进钿性比生态韧性更高一层次,即国土空间通过适应扰动而不断发展的能力。通过农用地整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整治活动新增耕地、恢复T.程破坏和灾毁土地、治理点面源污染,可以提升乡村国土空间的工程韧性。通过以上活动完善道路和沟渠体系、修补人居环境要素、新增产业用地,以及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可以提升乡村国土空间的生态靭性。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修复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统一体、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格局、引导培育产业、引入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提升乡村国土空间的演进钿性。
1.2国土空间转型原理
国土空间转型原理是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的推广c该理论由森林转型假说发展而来?以此理论为指导,国土空间转型可以解释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定地域的国土空间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发生的趋势性转折:国土空间形态包括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空间形态即国土空间格局,功能形态即国土空间的不同功能的组合形式,二者之间存在互馈关系。即,国土空间格局决定国土空间的功能组合,而国土空间的功能组合演进将重塑国土空间格局M。也就是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乡村国土空间不同功能协同发展以及功能体系优化,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正反馈,最终促成乡村国土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高级状态转型发展。
2韧性国土空间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
2.1以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根基
生态梯度是环境梯度及其所支撑的群落梯度的综合。沿着这一梯度,不同群落共生,群落和环境呈现层次渐进特征。由此决定梯度上的物种传播、群落演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流,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因此,生态梯度既是国土空间格局的表现形式,也决定了国土空间生态安全。
由于国土空间的不合理开发,比如开山采矿、削山建城、城乡建设无序扩张,乡村国土空间生态梯度呈退化态势。以国土空间共生原理为指导,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留优化乡村国土空间生态梯度已迫在眉睫。一是加大山地、丘陵、岗地、阶地修复治理力度,保留以地貌单元为基础的生态梯度。二是加大海河湖库治理及岸线修复力度,保留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梯度3三是沿交通轴线、河流(渠)轴线建设绿道,推动绿道沿路网、水系向城乡全域延伸,形成连接城乡地域系统的生态梯度轴。
2.2明确乡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是一项可实施的空间战略,而不是生态修复工程在一定区域的简单叠加和不同时段的简单安排。对此,应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统一体理念和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原则,做好乡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分区、任务指引和工程落地。比如,在分区方面,可以综合考虑生态梯度、流域、自然地理单元和生态发展需求,按照生态屏障区、生态核心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质区、生态控制区等划分战略区域。在任务指引方面,可以考虑以支撑发展全域旅游、完善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引领,明确各区域整治修复方向,因地制宜制定整治修复战略任务。
2.3以田园综合体整治修复工程为示范
可持续集约化农田整治工程。针对优质耕地快速流失、农田基础地力快速消耗、农业经营规模受限、农业生产科技基础薄弱、绿色生产方式不足等问题,结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实施可持续集约化农田整治工程。一是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大力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土地复垦,适度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确保耕地资源供给可持续。二是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实施耕地保育工程,探索推广生态农田、有机农田认证,确保耕地生产力与生态可持续。三是将农田整治与耕地流转、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相结合,在遵守农民意愿前提下,引导农民自主推进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确保耕地经营模式可持续和现代化园区建设的劳动力供给可麟。
2.4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供给侧优化为保障
该供给侧是以往土地整治的延续按照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总体部署,将各类型整治工程按照实施对象和内容进行组合形成整治模块,比如永久基本农田储备整治模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块、农用地开发整理模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块、土地复垦模块等,然后遵循规划实施时序在全域土地综合项目区逐步安排落实。该供给侧任务清晰,但是条块分割明显,无法体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战略要求。
结束语
如何构建軔性国土空间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过去一段时间,气候变化叠加人类活动短视效应导致暴露度上升,国土空间结构失衡与过程受损导致敏感性增强,城乡二元叠加经济社会发展受限导致应对能力不足,是乡村国土空间脆弱性增强的总体表现: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深化落实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需求,迫切需要遵循国土空间韧性原理、转型原理,以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根基、以田园综合体整治修复工程为示范、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供给侧优化为保障,创新完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加快提升乡村国土空间韧性水平。
参考文献
[1]敖佳,张凤荣,李何超,等.川西平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后耕地变化及其效益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25(8):108-119.
[2]于水,汤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轨迹、执行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苏北S县的个案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3):42-52.
[3]丁庆龙,叶艳妹.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2020(4):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