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江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五朱公路北起闵塔路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项目为例,在明确该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施工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稀浆封层施工、沥青混凝土摊铺、沥青混凝土碾压、接缝处理、施工注意事项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了道路工程重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的要点,旨在推动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
引言: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质量关系着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需要对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进行严格管控,着重落实相应施工技术要点,确保其质量达到预设要求。基于这样的情况,对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技术展开探究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值得重点探究与落实。
一、项目概述
本工程五朱公路北起闵塔路,沿现状东三公路向南,中间跨越市管Ⅲ级航道园泄泾后,沿现状新五公路向南至叶新公路结束,路线全长4.46千米,沿线新建圆泄泾大桥1座,中小桥梁5座;同时,工程沿线敷设雨污水管线、蓄毒沉砂池等。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第一,道路等级为二级公路。第二,设计速度。主线每小时60千米,辅道每小时30千米。第三,路面设计荷载为BZZ-100标准轴载。 第四,净空高度。机动车道不低于5米;非机动车、人行道不低于2.5米;横向道路、辅道和防汛通道净空不低于4.5米。第五,本标段道路规划红线40米,道路中心线与规划红线中心线相一致。第六,全线共设置2处平曲线,圆曲线半径均为800米,并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长度为60米。R小于150米时需设置超高,本工程设置超高2处,最大超高2%,超高缓和段长度为60米。
二、道路工程重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一)施工基础准备
第一,技术准备。熟悉、会审施工图纸,力求将图纸中的问题在施工前解决;编制和审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预算,为全面承包提供准确的依据;提出机具、材料、物件加工计划,力求确保工程进度的需求;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和提供的情况,绘制具体的施工平面图;根据施工预算提出劳动力计划做好组织落实保证施工的需要。
第二,物资准备。根据部署的内容,立即组织物资采购。针对本工程特点及工期要求,物资准备要视施工阶段进展情况,安排材料进场,并均保证提前进场。对于构成工程实体的建筑材料将先编制详细的物资需求计划,物资储备、申请、订货计划,采购加工计划,且经过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审核、确认。
(二)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流程
本道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流程设定如下:在全面完成施工准备工作后,对基层路槽展开验收操作;验收合格后洒透油层、洒封层油,并引入工序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组织测量放线,实施摊铺机就位,同时拌制沥青混凝土材料;自卸汽车运料,使用摊铺机对沥青混凝土材料实施摊铺操作;落实初压、复压,并在平整度检查合格后落实终压;检测沥青混凝土材料摊铺碾压的密实程度,组织展开成品验收。
三、道路工程重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分析
(一)稀浆封层施工
在本道路工程中,主要在主车道与辅车道区域引入稀浆封层,其厚度控制在0.6米,选用的稀浆封层型号为ES-2型。施工中,主车道机动车道的工程量为85137平方米;主车道非机动车道的工程量为5696平方米;辅助机动车道的工程量为11817平方米。
本环节施工中,落实的主要施工要点内容如下所示:必须要在喷洒透油层完工后引入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施工,并尽量在基层施工完成后的2-3天内实施浇洒操作(重点维护基层的干净与整洁程度);在基层清扫干净后,结合其现实的干燥情况落实洒水处理的,促使基层始终稳定在湿润状态下,为乳液更好深入渗入吸附在基层上创设更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严禁通车;一旦遭遇降雨天气或者是大雾天气,不能展开稀浆封层施工,且要重点控制施工过程中外界环境的温度稳定在不低于10℃的水平条件下;在沥青施工前,必须要对洒布车的油泵系统、输油管道、油量表、车辆速度控制系落实全方位的检查工作,并在施工前后清洗洒布机械的输油管道及喷油嘴,确保喷油嘴始终保持在干净且畅通的状态下;在常温条件下落实乳化剂的一次均匀洒布,如果发现漏洒区域,要利用手提式喷洒器展开人工喷洒或补洒;重点规避在洒布过程中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如果发现溅污,必须清除和整修;实践中,必须要在乳液破乳之前(即洒布后2小时内)完成集料撒布操作[1]。
(二)沥青混凝土摊铺
摊铺是本次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实践中,主要落实了以下施工技术方案:
在完成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摊铺后,在规定时间间隔后控制摊铺机就位,随后展开沥青摊铺;本工程中选用的沥青混凝土摊铺料为SMA-13、AC-20,所以要提前洒粘层,并同时落实对路基压实度、沥青含量等参数的检测,摊铺机在开始受料前应在受料斗内涂刷薄层隔离剂或放粘结剂;一旦遭遇降雨天气或是地面处于潮湿状态时,不能展开沥青混凝土料的摊铺操作,且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料摊铺时的气温不低于100C;摊铺前展开0.5-1小时的摊铺机预热操作,促使摊铺机的熨平板温度不低于100℃,将熨平板高速调整至与松铺厚度相等状态,控制松铺系数为1.15-1.35;在摊铺机的起始运行阶段,设定起步速度为每分钟1米,并在摊铺工作进入正常状态后控制速度为每分钟3米;针对非机动车道,引入单台摊铺机实施全幅摊铺即可;针对机动车道,引入两台摊铺机同时作业,并调整两台摊铺机具有相同的初始密度、熨平板振夯频率与振幅;调好螺旋布料器两端的自动调位仪,使布料器内的料置以略高于螺旋布料器三分之二为度,调整好两台摊铺机的宽度和搭接宽度,使沥青混凝土料能充分摊铺到路缘石及硬路肩边上及充分保证纵缝处的压实度[2];当料车与摊铺机前沿之间的距离达到20厘米后必须要停止料车(调为空档),降低料车与摊铺机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控制沥青的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接缝错开,横接缝的错开不低于1米、纵接缝的错开不低于30厘米,且全部使用切割机落实切齐接平操作。
(三)沥青混凝土碾压
严格遵守“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落实碾压操作,实践中,不得使用轮胎压路机展开沥青混凝土料的碾压操作,降低粘轮问题的发生概率,维护沥青混合料的稳定程度;利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以及摊铺机实施初压操作,将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单轮振压2遍,并落实2遍复压振压;在终压阶段,选用胶轮压路机静压1遍,并将碾压速度维持在不高于每小时5千米的水平;当碾压次数达标后,利用3米直尺实施平整度检测,一旦发现局部平整度较差的点,必须要第一时间展开碾压处理;将每次来回轮迹重叠稳定在30厘米的水平,确保振动压路机始终保持匀速行驶,严禁在碾压过程中发生在碾压层上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或突然刹车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开沥青混凝土碾压操作时,需要重点对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展开控制操作。针对不同压力机类型的不同,所设定的碾压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本次道路工程的沥青混凝土料碾压施工中,所选用的机械设备为振动压路机,因此要控制碾压速度如下所示:在初压阶段,将振动压路机的碾压(静压)速度稳定在每小时1.5-2千米的水平更为适宜,且保证碾压(静压)速度最大不超过每小时5千米;在复压阶段,将振动压路机的碾压(振动)速度稳定在每小时1.5-2千米的水平更为适宜,且保证碾压(振动)速度最大不超过每小时1.5-2千米;在初压阶段,将振动压路机的碾压(静压)速度稳定在每小时2-3千米的水平更为适宜,且保证碾压(静压)速度最大不超过每小时5千米[3]。
(四)接缝处理
出于对提升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的考量,落实沥青混凝土料摊铺的接缝处理是必然选择,实践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项施工要点的展开:仔细整修接缝,使用细骨料填充毛面,落实一次碾压成型且不再修补,始终保证接缝的外观处于良好情况;依托热接缝的方式处理纵缝,将已铺混凝土部分留下10-20厘米宽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最后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必须要落实对横向接缝边缘的修理操作,即切除塌落部分或未充分压实的部分,促使缝边始终稳定在垂直水平,并要在涂刷一层薄薄的乳化沥青之后再摊铺上新的材料;在完成碾压之后,需要立即落实切割与碾压操作,并使用3米直尺检查,直至接头区域质量达到预设标准。
(五)注意事项
沥青混凝土面层摊铺施工中,针对所有工作段的摊铺操作,必须要提前对使用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等方法测定出沥青的油石比、沥青含量,并在检验合格后落实摊铺操作。其中,沥青混凝土料的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如下所示:在所有气温条件下以及气候分区中,如果使用改性SAM混合料,则要保证动稳定度不低于每次3000毫米。由于本地道路工程的施工中所选用物料为改性沥青混凝土料,因此,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控制如下:控制马歇尔试件尺寸为Ф101.6毫米×63.5毫米;试件击实次数设定为两面击实50次;空隙率VV稳定在3%-4%;矿料间隙率VMA不低于17%;沥青饱和度稳定在75%-85%的范围内;稳定度不低于6千牛;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高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不高于15%。
总结:综上所述,经过本次施工实践笔者了解到,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的施工过程中,稀浆封层施工、沥青混凝土摊铺、沥青混凝土碾压、接缝处理这些环节的施工质量与面层整体施工质量、成效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对上述环节中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落实,结合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施工的质量检验,提升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效率效果,推动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整体施工质量的上升,更好维护了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次施工成果满足的设计要求以及行业标准,因此相应技术要点具有极高的实效性,且值得重点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少波.市政道路工程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运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3):161-162.
[2]童佳良.市政道路工程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运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133+136.
[3]杨昌瀚.市政道路工程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运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