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控欠发达地区返贫风险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欧小蓉
[导读]
        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
        经过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如期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是全国上下一心创造的奇迹,吸引了世界目光,可喜可贺;但在欣喜之余,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防控脱贫户返贫风险,这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个任务更为艰巨。
        一、欠发达地区返贫风险点分析
        1.产业基础差,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农村呈现凋敝状态。譬如笔者老家,距离街道只有四五公里的距离,脱贫攻坚把公路修到家家户户,在本地算是条件较好的村。但近十几年来青壮年95%在外务工,只有少许老年人在家务农,水利设施废弛,不少良田荒芜,已经长出了野草树木。没有主打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小农经济,主要为一些传统产业,农产品结构较单一,各自为阵。如种点水稻、玉米、土豆,养少量的猪、羊、鸡鸭自己吃,散户种养,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该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农业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只满足于自给自足。村集体经济“家底”薄、收益低,能够用于村里公共事业的钱不多,村民不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2. 科学技术助农效果不显,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极低,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农业技术人才欠缺。就拿最简单的来说,现在的农药、化肥、先进设备能大大提高农业耕作化水平,但留守在家的多半是五六十岁及其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文化程度偏低,对农药化肥的新用法不熟悉,对先进农业设备不会用,为了防范风险宁愿选择用老式农具,生产力不能提高。县上虽然每年在搞技术培训,但效果并不明显。有的培训学员在家照顾小孩,并没有务农,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混那点务工补助。学非所用,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农委的技术员数量有限,对农业的指导力度不大。先进技术的不足,生产的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低,使得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不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3.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几年艰辛的脱贫攻坚战,让所有贫困户得以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但这个基础是不牢固的。部分脱贫户信仰缺失,精神空虚,致富观念淡漠,缺乏自力更生精神。个别脱贫户养成了依赖思想,什么都指望政府的帮扶,得过且过,“等靠要”的思想还存在,要放他们独立“行走”还容易“摔跤”。有的脱贫户长期受小农思想影响,封闭落后,安于现状,觉得有吃有喝就可以了。有的自身素质较低,缺乏脱贫致富的能力,只能选择保守的方式生产生活。有的脱贫户曾经也雄心勃勃,想发展一些特殊产业;但因技术不行或受自然灾害等不良因素影响,在发展产业中经受挫折,对致富的信心不足,不敢创新冒险而裹足不前。
        4.信息不对称,抗市场击打能力弱。现在虽然有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传播方式,但欠发达地区的脱贫户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这种优势资源。部分老年人用的是老年机,只用于接打电话,与子女互通信息。他们有的不懂怎么上网查阅有用的信息;有的即使知道怎么查阅信息,但舍不得花流量钱;有的视力不好,根本不上网。因为信息不对称,他们不知道农产品种出来能不能卖得出去,卖出去的价位什么合适,抗市场风险能力极弱。有的农村商贩利用老年人不懂行情的弱点,故意压价,把老年人的辛苦劳动成果轻松赚到手。价贱伤农,农业不能可持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欠发达地区返贫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1.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确保脱贫户不返贫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乡村繁荣兴盛是防止返贫的基础条件和有力支撑。农业农村委要全县一盘棋,因地制宜布局地方特色产业。压实责任,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的作用,让他们把该村的产业发展当做自己的责任。他们要与村委干部团结协作,多方联络信誉良好、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共商产业发展大计。创新思路,激发群众参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农户把土地有序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依托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企业与农户对接,实行订单生产,农户不用再去市场单独售卖农产品,能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对脱贫户可以先发给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努力耕作,不用担忧农产品售卖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村集体企业建在乡村,降低成本,直接对农产品实行深加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容易返贫的脱贫户。
        2.把脱贫户有效组织起来,让他们加入各种团队。改革开放几十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给农村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但打工潮的兴起,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逐步走向空心化。农村呈现散马无缰的状态。在当今这个新时代,农村要振兴,必须把多年分散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一是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农村需要能人带动,鼓励能人建立专业合作社,在他们的带动下把散户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比如有的地方根据岗位的不同性质,组建了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深加工合作社、农家乐等各种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带动一定数量的脱贫户,建立一带一帮扶带动机制。二是组建各种队伍,每个脱贫户必须参加一个队伍。比如清洁卫生检查队、自来水管管护队、违规泡酒纠察队、邻里纠纷调解队、政策宣讲小分队、森林养护队等等,让他们找到“组织”,尽一份责任和义务。制定考核评估细则,对工作做得好的,大力进行宣传报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体会荣誉感和成就感。三是开辟更多公益性岗位,解决特别容易返贫的人员。让他们就近就业,确保生活稳定不下滑。
        3.强化技术培训,让脱贫户获得一技之长。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育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谋生的本钱,对那些脱贫户要加大培训力度,使之大大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每年可以利用农广校、职教中心及各种私立培训机构,统筹资源,实行差异化培训,避免扎堆培训形成同质化竞争。免费为脱贫户开办特殊技能培训班,比如可以开设电商、家政、电器维修、汽车驾驶与维修、裁缝、厨师、女工、服务员、保安等班次。开展培训前,要进村入户做培训需求调研,使技能培训更有针对性。培训可以“送教上门”,把培训班办在村上,降低培训成本,给脱贫户以更多方便。人力资源局要主动与外面的工厂企业联络,实行“订单培训”,使脱贫户觉得培训很有用,他们才会认真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学到一技之长的脱贫户自主创业,走勤劳致富的路子。
        4.多方激发脱贫户的“斗志”,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一是思想脱贫。有的脱贫户经济上脱贫了,但思想上尚未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在这方面着力。比如经常深入脱贫户家中,对他们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困难的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真心的付出会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主动分析其家庭状况,打消其发展产业的顾虑,带动他们共谋发展。传递惠农政策,唤起他们致富的斗志,鼓励他们与其他农户一起共同前进。只要思想工作做通了,脱贫户的心暖了,信心足了,其致富梦想也就会逐步变为现实。二是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开展“星级脱贫光荣户”评选活动,类型可以多种多样,活动每半年评选一次。比如诚信守法、邻里互助、清洁卫生、敬老孝亲、种养致富等方面出彩者,要大力宣传报道,表彰他们的行动,传输正能量。对先进典型要树立榜样,让脱贫户能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我通过努力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实现致富的梦想。
        作者简介:欧小蓉,女,土家族,硕士,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