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玲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430200
摘 要:柳永在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慢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徘徊于仕途与舞榭歌楼的特殊经历,大量改编与创作慢词词调。在慢词的艺术手法上,柳永运用简单的直线结构,独特的景物描写,使情景相融,加强了慢词的表现力,发展了慢词铺叙的艺术方式。柳永对慢词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开创了慢词发展的新起点,成为“宋词革命的巨子”。
关键字:柳永;慢词;艺术方式;铺叙
引 言
柳永是“宋词革命的巨子”。他是北宋前期大力创作慢词的第一人,根据薛瑞生《乐章集校注》的统计,柳永流传下来可确定的203首词中,慢词有98首,约占其词总数的48%,其数目之多,在词作中所占的份量之大,是柳永之前的任何一位词人都是无法比拟的。理所当然,柳永是慢词发展史上一位具有转折性的代表。
目前,研究柳永慢词铺叙手法的主要论文有郑树平《柳永慢词的抒情艺术》[郑树平:《柳永慢词的抒情艺术》,《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唐军《细密妥溜 明白家常 直处能曲—论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唐军:《细密妥溜 明白家常 直处能曲—论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7卷。 ]、田彩仙《也谈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 田彩仙:《也谈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22卷第5期。]、和丰家骅《略论柳永慢词与赋体文学之关系》[丰家骅:《略论柳永慢词与赋体文学之关系》,《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郑树平认为柳永慢词以铺叙展衍、曲折层深的艺术结构、浅显易懂的语言及曼妙宛转的音律,使叙事、描景、抒情而达到情景交融,从而熔铸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抒情艺术。唐军从线性结构、句式特征、表现技法三个方面论述了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田彩仙论述了柳永有意运用铺叙写实、直陈,使情与景有机融合,景物成为情感发展的必要背景;运用白话、俚语入词,使慢词可以更多的反映社会生活。她就此认为柳永是北宋词坛上卓有成就的词人。丰家骅认为柳永把赋体作法引入慢词,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范围,他的羁旅词和都市词在题材和作法上都受到赋体文学的很大影响。他是第一个用词来反映都市生活的词人。本文试图以柳永对慢词铺叙手法的继承与创新为基点,用统计及分析的方法,对柳永的慢词进行梳理,从历史的角度凸现柳永对慢词铺叙手法起的作用。
慢词字数多,善于抒写复杂情感,写作手法与小令相比有了较大改变,主要运用铺叙展衍的艺术手法。
慢词的铺叙展衍在全唐五代时就已经出现。民间词《敦煌曲子词》中的《倾杯乐》为其早期的代表:“忆昔筓年,未省离合,生长深闺院。闲凭着绣床。时拈金针,拟貌舞凤飞鸾,对妆台重整娇姿面,知身儿算料,岂叫人见。又被良媒,苦出言词相诱炫。” [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849页。]这首词的上阙直接采用主人公倾诉的方式进入主题,采用铺叙的手法直接描写对象,铺叙的艺术手法在慢词中初见端倪。
全唐五代的文人词以李存勖的《歌头》为代表:
赏芳春,暖风飘箔。莺啼绿树,轻烟笼晚阁。杏桃红,开繁萼。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夏云多,奇峰如削。纨扇动微凉,轻绡薄,梅雨霁,火云烁。临水槛,永日逃繁暑,泛觥酌。 露华浓,冷高梧,凋万叶。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篱菊残时,叹萧索。
繁阴积,岁时暮,景难留。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旦旦须呼宾友,西园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323页。]
这首文人词采用铺叙的手法,在第一阙铺叙写景,烘衬气氛,为下阙抒发时光流逝、不如及时宴饮的感情做铺垫。慢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模式在此形成。但是此处上阙描写的一片生命繁盛之景,虽对下阙的情有烘托渲染的作用,却没有很好的交融,达到景为情生的境界。
在北宋初期时,以张先为代表的文人对慢词采用铺叙写景,情景交融的模式有了重大突破,张先的《满江红》:
飘尽寒梅,笑粉蝶游蜂未觉。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过雨小桃红未透,舞烟新柳青犹弱。记画桥深处水边亭,曾偷约。 多少恨,今犹昨。愁和闷,都忘却。拼从前烂醉,被花迷着。晴鸽试铃风力软,雏莺弄舌春寒薄。但只愁,锦绣闹妆时,东风恶。[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3版,第83页。]
张先的这首慢词上阙写景烘衬气氛,制造意境,下阙抒情,情景交融。此时慢词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模式已经走向成熟。北宋前期张先、欧阳修等文人虽确立了慢词的这一发展模式,但是他们并没有大力的用于创作。慢词采用铺叙写景,情与景的交融的模式还没有形成特色。
柳永的慢词大力发展上阙铺叙写景,下阙抒情的模式。“柳永的羁旅词不同于大多数唐五代情词的柔婉缠绵,他把对歌妓的深深爱恋融汇进气象万千的自然风物中,使得其词情思浓郁,意境厚阔大,具有刚健雄劲的浑沦之气。”
柳永的慢词不仅大力发扬慢词铺叙写景、情景交融的模式,而且还形成其独有的特色。柳永慢词的情景交融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用景物等设置情境,第二部分抒怀,层层铺排,不断递进,使时间、空间、景物融为一体。
另外,柳永写慢词在采用铺叙的艺术手法时常常制造简单的直线结构。这种结构很少留下空白,把情节、场景、心理都铺展叙述,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小令含蓄典雅的另类美,这是柳永对慢词铺叙手法的一种创新。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称其:“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达到了“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柳永的慢词喜欢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入词,如“恁”、“怎”、“伊”等,这也是柳永慢词对其之前慢词的发展。
结 语
慢词是词的一种基本形式,刘毓盘在《词史》中称:“慢词则始于柳永”。但是通过对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慢词的梳理,慢词并不是始于柳永,而是发展于柳永。柳永大力创作慢词阐述生活,抒发平生所感,在艺术手法上柳永大力发展情景交融的模式,融情于景,使时、空、景三者在慢词中水乳交融,形成了柳永慢词独有的“含蓄”—雅。采用铺叙的艺术手法,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入词形成了柳永慢词的“直白”—俗。
柳永对慢词铺叙手法的继承与创新,使慢词雅俗兼容,打破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慢词成为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局面。
参考文献
[1] 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 姚学贤、龙建国.柳永词详注及集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
[3] 胡传志、袁茹.柳永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