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霞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628400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探究
情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善于换位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爱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以真诚为基础。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应自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行角色交换。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地情感才会越来越深。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说,由于爱某一个人,连同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也都爱。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因此就会喜欢听你讲的课。“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若能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就能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师生之间有时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导致过激的言行,使人际关系更加恶化。消解这种不快情感的最理智的方式就是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他也有自己的道理。教师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
教师的素养基础。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将学生之心紧紧系住。丰富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给学生带去快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