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周珩
[导读] 研究生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是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
        周珩
        山东济南 250109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
        摘要:研究生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是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研究生中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改革目标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科研平台;研究生创新创业;思政教育;融合探索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双创教育是落实祖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社会培育具备业务能力与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而展开的实践活动,而思政教育则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马克思理论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性活动。现阶段,高校应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等诸多环节中,融通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诸多领域。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密切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反过来又能推动专业的科学建设。
一、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
        1.1适度原则
        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层面相似程度较高,并且两者还具备多层次与多维度结合教育的可能性,然而这并不标志着两者融合不具备度要求。就根本上而言,两者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核心理念的集中表现,亦是教育发展观的呈现,然而基于两者教学特征与教学侧重点等层面来剖析,两者仍存在众多差异。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切忌生搬硬套,以及不加分析便将两者结合。一般而言,适度原则主张教育工作者在双创教育、思政教育活动中有效掌控融合程度、融合条件以及融合时机,在此基础之上推动两者高效、科学与合理结合。
        1.2发展变化原则
        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更是如此。学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学的客观环境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教学引导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一成不变地进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难免会出现不符合学生发展实际、不符合学科教学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宗旨的情况。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应充分遵循发展变化原则。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
        2.1开展红色教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熏陶
        红色教育是激发研究生做科研、建功立业的动力之源。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我国正处于复兴中国梦的快速发展时期,更加需要一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立志报效祖国。湖南是红色热土、革命圣地,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文物资源大省和红色旅游资源大省,红色文化源远流长。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那么,如何利用红色资源开展育人工作?近年来,石化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目标,创新研究生思政教育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参观学习中启发认知,引导研究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实施多元化融合方法,提高契合程度
        面对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融合方法,提升两种教育的契合程度,从而为“双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合理的理论引导机制,采用案例法、访谈法与调查法等方法,将学生吸引到教学融合环境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本质,注重对知识的内在剖析,培育学生实践创新品格与就业择业能力。同时以职业生涯规划课、思想政治课与创业指导课等课程为基础,打通各课程教学内容的互通性,在此基础上专门增设或开展融合内容的教育,拉近学生与就业目标的距离。二是纳入丰富的课外活动,运用多元化的融合手段,例如结合院校为毕业学生举办的毕业双选会,让在校准毕业生提前接受就业创业的洗礼,从而体会到毕业临近时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倒逼创新创业行为水平的提升,辅助学生正确就业择业观念的形成。三是注重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课内理论的讲解注重创新思想、创业教育与职业素养的价值塑造,课外实践则依托校内活动、学术讲座、校外实训、假期实习等实践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穿插到一起,利用这种方式,实现二者“教”与“学”的融合。
        2.3发挥社会的实践育人功能,建设双创平台
        众所周知,实践教育是践行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创新创业号召下,国内各所院校相继通过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以及科技园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基地的综合教育平台为一体的“创梦社区”.在此大环境下,参加双创实践的大学生人数呈快增长趋势,并且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持续壮大、发展的新生力量。所以,思政教育应密切融合双创实践,应在双创实践当中强化创业就业伦理教育,着重强调创业团队与创业个体的社会责任,持续加强核心价值观念的指引。首先,整合校园资源,创建校内实践中心,并由学生自主或专业人员设定创业计划,使更多大学生可投身于创业实践中,利用第二课程促进双创教育不断发展。而且还应在双创实践当中渗透思政理论知识,在确保学生们实操能力培育的同时,推动其积极创业观念的生成。其次,凭借社会资源实施社会实践,呼吁学生们真正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切身感受企业工作环境,深刻认知创业的艰苦,并通过和优秀企业家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
        2.4搭建现代化融合平台,提升融合效果
        一方面,现代化的融合平台离不开配套设施的支持,尤其是社会资源的平台融合。对此,一是学校要加快构建实践资源平台,高职学生通过实践基础的半工半学,可以对创新创业与职业素质进行充分的理解,达到融合教学的效果。二是加强社会平台的融合运用,例如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高职学生可以在校企合作资源配置过程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并接受创业思想与职场规划的洗礼,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融合平台还离不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加强融合平台的信息技术建设力度,将融合内容、融合体系、融合方法等相关信息纳入进去,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构建数字模型,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更进一步的完善措施。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矫正创新创业观念、转变思想偏差、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深化协同育人的教育意义,同时还迎合了“双创”发展态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昌,陈国金,倪敬,袁以明.地方研究院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双创”人才培养工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112-113.
[2]范文德,穆雅文.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甘肃科技,2020,36(23):66-67.
[3]王秀芝,刘志强,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04):92-96.
[4]王茜.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D].温州大学,2019.
[5]王玖郁,董德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突破口[J].改革与开放,2016(24):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