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开启作业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林海红
[导读] 作业练习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林海红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作业练习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作业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天性。由此,笔者引发了对作业升值的思考,提出趣味型作业、开放型作业、表述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套餐型作业,让作业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作业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
        【关键词】作业设计   趣味型   开放型   实践型   套餐型
        
        长期以来,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作业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天性。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作业设计旧貌换新颜,真正得到升值?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丰富形式,设计趣味型作业
        旧貌一:照本宣科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往往仔细斟酌,精心设计,可是,在作业布置上,却不是这样严正以待。教师设计作业时,往往只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故作业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抄呀、写呀、算呀,而不是在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所以,学生做作业总感觉到的是负担和乏味,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
        “百学趣当先。”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那么我们的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既增长知识,又发展了智能。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在坚持作业目的前提下追求新颖,增强趣味性,让学生面对作业跃跃欲试。比如,学完《竹节人》,笔者就让学生回家制作竹节人,然后和父母一起玩起来。这样的作业,孩子们兴趣高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二、促进思维,设计开放型作业
旧貌二:识记机械
        读、抄、写、背,这样的作业,教师更多地关注结果,没有过程的指导,没有强化思维的参与。长此以往,必将把学生引进死抄、死读、死记的误区。为了强化技能,形成技巧,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连续、大量、的专项训练。我们美其名曰“熟能生巧”,殊不知这样机械的训练不利于语感的培养,而且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与生活紧密结合,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1、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动手做一做,实践一下。如学完《风筝》后,让学生回家放飞风筝,真切感受作者放飞风筝时的心情。
2、画一画。
(1)画图画。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类优美的写景文,可以让学生画图画再现美景。
(2)画思维导图。如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线路图,理清作者游览、参观的经过。
3、查一查。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类知识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上网等查一查相关资料,以帮助学习。
4、访一访。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可以就“我们家乡的环境怎么样?哪些地方的环境被污染、破坏?污染源有哪些?怎样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在看、问、想、写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情感,设计表述型作业
        旧貌三:情感流失
        现在的作业形式,很少能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情感的涟漪,无意中放弃了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的这块阵地。一些纯粹的、机械性的文字训练,缺乏语文练习应用的生机和活力,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更难以诱发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言语表述型的作业无疑是一座沟通现实、教材与生活的桥梁。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是表述型作业的重点。


        1、“演一演”。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设计“演一演”的实践性作业。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酸的和甜的》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或具有较强动作性的场面描写,可以让学生编写课本剧并演一演。
        2、“说一说”。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设计“说一说”的作业。比如看图说话、举行故事会、课文内容的续编、吟诵优秀诗歌散文等。
四、融入生活,设计实践型作业
        旧貌四:脱离生活
        像“选词填空、词语搭配、填关联词”等“老题目”纯粹是为了练而练,没有了引入生活的活水。这些作业会让一些学生感受不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意识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轻视语文。而一旦进入生活,需要运用语文时,他们又因为缺乏操练而无法自如地运用,因为难而怕,因为怕而疏远,渐渐会消解对语文的兴趣。
        生活提供给语文学习无穷的资源。实践性的作业成为了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它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生活,走向了社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1、观察校园。校园生活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学校集体活动,观察同学之间的交往。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既可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又能锻炼观察能力,更为习作积累感性材料,
        2、观察家庭。家庭是孩子另一个生活的世界,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后,布置学生观察家庭的环境、家人的个性,家庭成员的生活情趣等。
  3、观察社会。 社会是个万花筒,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社会。观察的内容可以是街头巷尾的凡人小事,也可是家乡的风土人情及地方重大事件等。
五、尊重个性,设计套餐型作业
        旧貌五:一视同仁
        为了便于布置、批改、评讲作业,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面向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而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很少。作业“一刀切”,没有层次性,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势必造成“差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状况,显然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既要关注优秀生,又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为了避免出现“会了、懂了继续做,不会、不懂却不做”的现象,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去设计阶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把语文作业设计成“A、B、C套餐”三大类。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A、B、C套餐:
A套餐:(基础题)朗读全文,背诵2、3自然段,抄写课后生字词语。
B套餐:(拓展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2、3自然段,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画画文中桂林山水。
C套餐:(选做题)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当当小导游,为桂林山水写一篇导游词,并向亲朋好友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作业套餐,无疑能激发其完成作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相机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的作业套餐挑战,从而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奋力精神。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只要我们积极认清目前作业练习的旧貌,切实寻求作业练习的新颜,作业就一定能不断地升值。我们应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发挥作业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程功、陈仙梅《教育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4] 杨金林《为语文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江苏教育出版社  
[5] 钟雅玲《语文课外作业差异性设计和评价初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