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远
山东济南 250109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众创空间,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各大高校在此背景下积极响应,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比重,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轨,逐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合到课堂中去。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共生视域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论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共生视域;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融合发展
引言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8〕12号]中指出,要深入实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燎原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国家高速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专业技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人才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为了有效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高等院校应加强专业领域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是相互提升、递进的关系。受教育者缺乏专业性的知识教育,就无法实施专业域内的创新,创业就又会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累积。专业教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中心,对受教育者开展的是标准性、一致性的教育,因此学生的技能与思维是同质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体现在培养具有渊博且深入的知识为基本,并拥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学生。双创教育的开展建立在专业知识熟知的程度上,衡量受教育者自身能力及基本需要,将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培养,综合实践实施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是个性化的创新实践过程。首先,以缺乏专业性知识的存贮和实践应用的程度,仅具备创新创业的表层理念与能力的创新将没有有效载体、创业无法落到根本,创新创业无法实现长久发展。其次,如果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未来踏入社会也只能成为技术应用型人员,是就业职位的填补员,而不是各专业专职岗位的创新者,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2.1搭建“专业+双创”融合教材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融合,必须加强“专业+双创”教材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而言,就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方面组织行业企业、教育界精英编写面向新时代的、融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教材,将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时代前沿讯息渗透到专业教材编写之中;从高职院校层面而言,要从本校服务的区域和行业入手编写科学性、适用性、前瞻性、具有本校特色创新创业教材或讲义,如《技术创业》《创业机会与投资》《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高技术创业入门》《高科技企业的战略管理》《投资管理和创业财务》等教材,促进高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未来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创新创业技能。
2.2完善深化教育教学内容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讲授法,采用头脑风暴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强化学生融合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授课方式,实行“1+1”课堂负责制,即一堂课由学院1名专业教师和1名聘请进来的风险投资人、企业家等共同负责;实践教学方式上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邀请业界精英人士参加;在课程考核上要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地位,保证其足够的课时,采取无标准化考核手段,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3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融合
高校校园内的实践实练活动也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的重要方式。充分运用好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平台,针对前期挖掘的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模拟,开展专业型创新创业座谈会和项目式的创新创业知识培训与实训等相关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校内提升自我技术与能力,提供良好的活动条件。双创教育在专业实训实践体系中的融合以依附为主,即在实践实练中传输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实现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目的。顶岗实习作为学生宝贵社会实践工作的机会,对于重视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非同小可,为培养学生今后专业性创新与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可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自身实践感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意见或创新方式,并在对学生考核的评判标准中增添“创新意见”,鼓励学生于实习过程里锻炼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对于实践训练课程,当下的教学体制中皆是以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为主的实训空间,以实验室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能够给受教育者建设适合的创业模拟的环境与条件,切实经历实操发掘自我创新创业的优势与不足。除此之外,技能大赛、导游大赛、创业相关赛事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2.4构建服务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双创”师资缺乏的现象,地方高校可以借助校友平台,邀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校友、企业家作为校外“实践导师”。学校层面从校内教师中筛选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定期进行“双创”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提升“双创”技能,同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或创业基地锻炼或工作,提高“双创”师资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校内教师主要承担“双创”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创新创业常规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实训;“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性强的专题创业技能教学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校内导师与“实践导师”长期良性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可以整体提升“双创”师资队伍的教学指导能力。
2.5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配套机制上的深度融合
既然双创教育不是一味的成绩考核,那就需要在评价和激励中,参考学生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素养,进行综合评定。为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创业热情,改变以传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考核办法,非成绩性的单一考评,而是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现阶段的评优评先,参加“创青春”、“互联网+”比赛的同学,都有额外加分。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孤立于专业教育而单独存在。因此,应该从顶层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实习实践平台的加强和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有效培养,提升专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丽.论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1):124-127.
[2]何培英,屈跃宽,张川,李想,王新磊.高校“双创”背景下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3T”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应用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9(45):33-36.
[3]刘云朋,邢文生.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创新科技,2018,18(12):46-48.
[4]李永祥.高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2018(31):63-70.
[5]张亚娜.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2):55-56.
通讯作者:马丁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