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实抓师德建设,重塑教师形象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罗康程
[导读] 随着人类社会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要质量求生存,对员工“德”的要求也也越来越高。
        罗康程
        贵州省凯里市剑河县城关第四小学   贵州省 凯里市 剑河县 邮编556400
        摘要:师德对教育很重要,笔者结合实践,对师德建设谈几点看法:一、重新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师德是每一位教师本身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2.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3.良好师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二、关注师德建设内容与途径,明确目标:1.实现师德认识的人本化;2.实现师德行为的规范化。总之只有师德高尚才能承担起教育这一重大社会责任,“安贫守志”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
        关键词:实抓;师德建设
        
        随着人类社会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要质量求生存,对员工“德”的要求也也越来越高。常说教师是吃“良心饭”的,可见师德对教育行业的重要性。下面,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抓师德建设,重塑教师形象”谈几点看法:
        一、从社会发展责任的高度,重新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观念冲击,导致不同伤害,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让学生心智获得健康成长。
        教师学识与行为,形象与品格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基,立教之本,师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在信息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育面临复杂的挑战。网络上花里胡哨、鱼龙混杂的知识观念意识彻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摆脱了机构因素的束缚,直接挑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新兴而具有强大魔力的网络虚拟世界比起来,现实世界的学校教育更显得枯燥无味和苍白无力——许多义无反顾地沉溺于网络世界的网瘾少年就是最好的见证。时代强烈呼吁每位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教育,通过师德建设的契机,重新确立顺应时代需求的教育观、质量观。笔者认为,可从下三方面重新认识师德问题。
1.师德是每一位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本身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吃“良心饭”,特别强调要“以德立教”,要求教师超脱功利心理,把“育人”视为终极目标和责任。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应体现在对育人工作的具体要求上。要让每一位教师学会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用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主创新精神,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成长,最终才能重塑学校教育的魅力,再次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
2.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宝贵的社会教育资源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选择这一职业开始,教师的职业道德被确立的同时,也规范了教师从业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已经意识到从此要做更多的付出。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大家”与“小家”的取舍关系。正如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的效应一样。正是他对病人的真诚与热情成就了他磁石般的吸引力,这种力量叫做“德”。教师也应该具有这样崇高的“德”,当师德成为一种力量时,一种无形、宝贵的社会资源也就悄然形成了。


        抓好师德建设,目的是促使教师去开发“德”力资源,使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如“磁场”一样的感召力、影响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
3.良好师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更多地关注人文管理,摒弃无视学生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背离学生心理与认知规律、机械灌输的纯功利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得揪心,学生学得伤心,结果是学生自主丧失、创新更无从谈起。
        良好师德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环境,是促进学生积极、快乐成长的沃土。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坚守的行为准则,是对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人文环境。
        二、关注师德建设的内容与途径,明确师德培训的目标
        当前,有相当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严重滑出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如工作意识不强,教学效率低下,不尊重学生的权利,对工作敷衍了事等等。
        针对此类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走校本培训之路,切实提升教师的从业精神与道德内涵,强调从学校的校情、师情、学情出发;从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出发;把师德、师能结合起来,落实培训工作,切实解决工作态度问题。
        师德建设的校本培训应明确以下两个目标:
1、实现师德认识的人本化
        达成师德认识的人本化,就是把教师个体的自主认识,统一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高度上来。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调适心态,立足于现实,不断反思,在实践与探索中分析、了解过去的“我”,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抱着一颗关心别人的心,悦纳他人,调整自我。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从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就能取得教与学的双丰收。
2、实现师德行为的规范化
        一位合格的教师,仅仅理论上掌握师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师德规范内化成道德品质,并付诸于具体的教育教活动中。
        皮亚杰说:“一切道德都是一种包含着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只有当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工作准则,并指导言行,成为自主行为习惯之后,其道德水平才会自然地达到新的高度。
        为了让师德规范促成教师的行为习惯,建议关注以下过程和细节:
        第一是督查与认可:
        学期初,学校首先要对学科计划、班主任计划、教研计划等进行认真查看,以杜绝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其次是,看是否针对上期存在的工作问题开展活动,阶段性与时间性工作是否清晰明了。
        通过比、看、查,让教师摆脱认识上的局限与内容上的单一,促使他们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清过去不以为然的事情重“以为然”,为自己在探索中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打造个性化教学风格创造条件。
        第二是管理与激励:
        ⑴学期初,进行岗前培训,让广大教师弄清制度要求,明确工作目标。
        ⑵思想上求统一,让每个教师在理念上和学校保持一致,凡是组里开展的教研主题,都要主动深入探讨和分析,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学识水平。
        ⑶加强教师的学习,突出自主业务,关注教师成长,并给予相应的目标激励。
        认可是软性的,管理是硬性的,刚柔并济,双管齐下,就能逐步规范师德,内化为品质。
        教育虽然不涉风雨,却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动,只有情志专一,师德高尚才能承担起这一重大社会责任,耐得住寂寞,“安贫守志”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