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阶段性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白宇,王曦,孙玲,刘齐,舒熙程
[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提高学生党员质量本质在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科学的学生党员培养机制是促进学生党员从组织入党到思想入党的重要保障,关注学生党员的培养与发展工作是重中之重。
        白宇,王曦,孙玲,刘齐,舒熙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提高学生党员质量本质在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科学的学生党员培养机制是促进学生党员从组织入党到思想入党的重要保障,关注学生党员的培养与发展工作是重中之重。本研究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征,探究“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云平台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应用,探索生涯式党员培养模式,在学生党员培养理论科学性、系统性方面做出贡献,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实践提供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学生党员培养;阶段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党员阶段性培养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高校党建工作更是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为我党输送优秀共产党员的双重重任。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方式迫在眉睫。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文件的第二项教育培养中,将党建工作的教育培养分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预备党员教育、党员继续教育以及党员教育方式载体等五类。基于以上分类,将党员阶段性培养向前后延伸,划分为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五个阶段。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实践,归纳学生党员培养阶段性目标任务,这是对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一次梳理式探索。
        基于对学生党员培养需求变化的了解与分析,通过大数据时代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以及可视化地呈现特点,探索学生党员阶段性培养活动设计与效果评价,力求提升学生党员培养实效,培养出具有先进性与终身学习思想的优秀学生党员,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本土化研究。
二、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环境及现状分析
        学生党员培养环境的分析是分阶段开展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基础,也是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活动实践的重要影响因素。Dounce(1972)提出工作环境概念,他认为工作环境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总和,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整体战略提升及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概念基础上,将学生党支部工作环境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将内外部环境进一步细化,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团队构成、平台支持等。
        学生党支部外部工作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与资源环境两类。在政策环境方面,将主要党建政策文本初步整理如下,学生党支部在此政策环境下开展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党支部外部工作环境——政策环境汇总
序号                标题
1                《中国共产党党章》
2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3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4                《关于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5                《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施办法》
6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7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
8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
9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10                《合格党支部建设标准(试行)》
        学生党支部外部工作环境中的资源环境是指党支部所处地域的资源优势,以北京高校为例,资源优势主要是指红色资源。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开展与所处地域的红色资源情况息息相关。红色资源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支持,为学生党支部现场教育提供便利。学生党员培养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团队构成、平台支持。
        高职院校目前学生党员培养普遍存在缺少培养对象调查分析、培养中出现“一刀切”现象、培养效果持续性不强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加突出,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互联网+”视域下学生党员阶段性培养实践与思考
        各项新兴技术不断引入教育领域,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这既是教育的主动选择,也是大势所趋。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同样要面对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学生党支部依托团聚力校园平台、区块链技术理念,设计系列党员培养活动,运用平台记录学生党员成长足迹,发布面向不同群体,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共享学习成果,与线下教育培养活动形成合力。学生党员的培养不止于预备党员阶段,入党申请阶段的全覆盖引航教育、预备党员转正初期的持续引领以及正式党员的继续教育同样在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现有研究资料构建“互联网+”视域下学生党员阶段性培养图鉴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党员阶段性培养图鉴框架
 
小结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探索更加高效的党建工作模式,为党员队伍输送优秀人才成为重要工作。但所有工作方法模式的创新都需要实践的土壤,基于工作实际的革新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线上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效果,充分证明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影响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10.18.
[2]种博.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员学习问答[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1.
[3]本书编写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0.
[4]石玲,程平.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路径探究[J].才智,2019(32):236-237.
[5]王艳. 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工程建设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