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教育视域下的 “减负”与“增负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於凤婉 聂小然 杨媛媛
[导读] 教育减负是促进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关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於凤婉  聂小然 杨媛媛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4
        摘要:教育减负是促进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关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自然主义教育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为教育目的,符合教育本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教育的“减负”与“增负”提供了一定依据。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当代仍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但在实施中仍困难重重,解决好教育“减负”与教育“增负”问题,走出“减负”与“增负”的博弈是其关键。
        关键词:自然主义教育;教育减负;增负
        
        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由来已久,尽管教育相关部门振臂高呼为学生减负,并多次下发相应的文件,如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但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本文欲从自然主义教育视域出发探析目前中国学生的“减负”与“增负”问题。
        一、自然主义教育视域下的“减负”
(一)理论之丰腴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发现儿童”,用崭新的观点看待儿童,把儿童放到了教育过程的中心。我国自2001年启动的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自然主义教育影响,如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课程内容方面树立学生生活观等。近几年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目中有人”
        儿童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人的多元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个体自由发展、鼓励个体自我感受的表达等等都是自然主义所强调和推崇的,以使个体的各项素质由内而外主动地成长。学生不是知识的储存器,更不是考试分数的生产者。“目中有学生”是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中心地位,采取控制小学考试次数、采取等级评价方式等举措力图破除多年来“唯分数论”的现象,杜绝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重复低效的作业所充斥着。
        2.求真知的课程设置要求严格依照课标教学
        自然主义要求教育要回归生活,课程也要回归真实。于学生而言,真正的知识是对他们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们不是小学究,我们的教育也不是追求个个都是小文豪,他们不必也不能学习过于超出自身认知范围的知识。让孩子成为孩子,学校教学不随意提高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使儿童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二)现实之困境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曾在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其主要观点至今仍熠熠生辉,《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中多处举措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在现实中“减负”存在重重困境: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线下减负,线上增负;学习减负,考试增负;文件上减负,行动上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囚徒困境致使学生负担越减越重
        囚徒困境想要说明的是双方都采取最优策略时, 可能整个对策系统却处于较劣的品质,中国当前“教育减负”的实际状态就是一种典型。当教育行政部门用强制力为中小学生减轻学业、课业负担,要求学校坚决控制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同时高考指挥棒仍旧存在,这不得不使众多家长陷入了焦虑,而解决家长焦虑的办法之一则是寻求校外学习机构的“加餐”。一边,政府、教育研究者等对学生“减负”振臂高呼,各种文件层出不穷,“减负”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另一边,高考这根指挥棒岿然不动,家长、校外教育机构在为学生“增负”上做得扎扎实实。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食洋不化
        在今年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在提案中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

笔者心中不禁起疑:中国学生的负担仅仅只是因为课业、学业重吗?通过不公布分数和排名就能为学生减压吗?同侪压力、老师家长社会的期待、学生自身强烈的自尊心、外部动机的使用不当而破坏内部动机等等或许都是一二原因。贸然学习西方,罔顾中国千年的考试文化、作业文化而进行一刀切,减负会越来越成为一句空话,教育内卷也只会越来越严重。
        3.考试科目的不断增多
        教育领域对各育的重新重视,有专家呼吁将体育纳入中考考试范围内,将美术作为副科纳入到中考的考试范围内。对学生而言,学科知识的冗杂、考试科目的繁多,不论是从学业上还是从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究竟是减负还是增负?
二、自然主义教育视域下的“增负”
        提及“增负”,在大多数学者眼中似乎是一个消极词汇,与现代的教育观念不符,这其实是刻板印象。我们的教育需要增负,要在学生兴趣点上的增负,在教师教学上的增负,家长在家庭教育角色中的增负,社会在发展高质量教育中的增负。
        (一)因材施教,因材增负
        首先需要家校配合,给家长和教师增负。教师应投入更多的心血在学生“全人”的发展上,而不是只在冰冷的分数和排名上。同时家长应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来,树立理性的育儿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需要发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增负,有效引导后对学生而言不是增加负担,反是一种“长善”。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应加强教师自然主义教育观念, 为学生提供高效、和谐的课堂。同时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二)为本科生增负
        近年来,“为本科生增负”也是热议不断,教育部曾在19年明确表示理直气壮为本科生“增负”。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大多已成年,既然选择了自己的学习专业,则说明这是他自己内心比较喜欢或者擅长的,那么本科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压,从一定角度来说也是遵循其兴趣爱好发展的。只是由于本科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过于“自然发展”、“按其本性发展”而偏离我国人才培养的轨道,因此借助外力使其重回正轨。
        三、走出“减负”与“增负”的博弈
        中国基础教育的“减负”与“增负”并不是一组绝对意义是上的反义词,也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减负”与“增负”都要明确“减”或“增”的目的、对象与范围。于教师而言,应多主动学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拓宽教育视野,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效率,即学生作业减负,教师教学增负;课堂讲解减负,教师备课增负。当前学生心理负担已成为教育减负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十分迫切,即学生心理减负,教师的思想教育增负。于家长而言,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用理性的教育观去促进孩子成长,尽量不与他人攀比,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目前我国升学的基础是选拔性考试,故而会形成一种囚徒困局,只有改变制度的本质才能打破困局。要想走出“减负”与“增负”的博弈,最终只有靠教育制度的创新来化解。
        
        [参考文献]
        [1]霍秉坤,许颂声.中国学生学习增负减负的博奕:囚徒困局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4):17-26.
        [2] (法)让-雅克·卢梭著;李兴业,熊剑秋译.爱弥儿 论教育 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81-85.
        [4]蒋雅俊.杜威的经验课程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6]文雪,扈中平.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22-24.
        [7]周卫东.学生的“减负”与教育师的“增负”[J].教育与职业,2000(06):18.
         作者简介:於凤婉(1996.11—),女,汉族,四川省达州市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