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胡丹丹
[导读] 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仍然严重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胡丹丹
        山东济南 250109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仍然严重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未成年人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有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程度较高,对科学探究非常支持,科学态度较为积极。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普教育;对策
引言
        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连接大学教育等作用,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社会功能,因此高校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竞赛体系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科学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概念
        在国内提出并应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之前,麻省理工学院Katharine Dunn在“创业生态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MIT整合形成了数十个项目组织和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实践的“创业生态系统”。本研究结合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定义为:一个由创业知识流的创新和传承贯穿的、由教育的课程、学生、教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社会创新创业环境等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高校、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社区家庭、大学生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的,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生态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作用
        2.1缓和大学生供需矛盾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积极寻找就业新机会,摆脱掉传统择业观的束缚,不能以“等、靠、要”的思想寻找工作机会,要积极寻找创业可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一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中学习,对于社会存在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对于自身的能力持有否定态度。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投入到创业浪潮中,缓和大学生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能够对其进行系统性培训,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减少由于创业失败而向招聘市场回流的大学生人数。
        2.2具有成果优势
        高校创新创业成果,一般都聚焦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技术难点,贴近大众的科学认知,对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将其作为科普教育的展品和教具,邀请创始人和研发团队作为科普老师开展讲座、教学体验等。其中不少成果,就是聚焦青少年科技教育、科学体验等领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创新创业群体,也更容易通过社会实践、新媒体平台等形式,更大范围更加高效地开展科普教育。总体来说,相比较专业化的科普项目研发,直接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为科普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更容易提升科普覆盖面和工作影响力。
        2.3实现自我价值
        当前的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这些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一路成长,其思维非常灵活,对于事物有着独特的认知。当代大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其价值选择也更具多样性,对于不同的发展道路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一特点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会将“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作为择业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与进入公司就业相比,自主创业能更好地体现大学生自我价值。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形式多元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这种教育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与当代大学生基本特点相符。在授课过程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其创新思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提升其创业能力,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扶持下,帮助大学生们顺利实现创业。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资源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建议
        3.1加强工作融合,推动科普教育体系化
        高校要进一步重视科协组织的发展,提升科普能力建设,探索成立由科协牵头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专项小组,科协负责总体规划,对外加强与上级单位、兄弟高校、相关科普工作单位的联系沟通,联合开展活动,扩大科普影响力;对内加强与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场地、人才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深度挖掘基于学校专业的特色科普内容,例如航空航天、农业、通信等学科专业,中小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交流、实际操作等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专业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建立对于大学专业学习的初步认知。
        3.2建设创业基地
        与其他学科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们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而想要提升其综合能力,就要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创业实践平台。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要为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创业市场、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创业实训基地,通过多种创业平台的组合运用,拓展创业实践空间。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寻找社会资源,与社会上的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尝试与其建立合作关系,让学校与企业共同创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创业渠道以及创业途径,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创业团队,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拓展业务空间,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创业创新基地要以“项目带动活动”为工作原则,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融入到创业创新实践活动中。
        3.3探索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存在不同之处,如果对从事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方式与其他专业老师采取相同的模式,必然会打击从事创新创业教师的积极性。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较高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且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果学校对此并没有什么大的激励,甚至是都不算做教师的工作量的话,必然会产生没有老师愿意去指导竞赛的现象。其实,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大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后却不能得到学校应有的回报,可想而知,这会给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带来很大的阻碍。学校应该针对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出台一些明确的考核制度,如等工作量制度,激发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结束语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要在加强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着力提升社会影响力,积极发挥科普育人的带动作用,不断拓展科普工作外延,建立全链条科普教育体系,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应深入挖掘高校科普教育潜力,协调校内工作机制,利用场地、人才和成果优势,持续优化科普工作体系,加强科普人员专业能力,以提升科普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吉慧.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创新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04):230+232.
[2]黄人薇,朱冬玲,周秀英.以机器人科普教育为依托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J].电脑与电信,2019(04):36-38.
[3]史晓丽.多元载体交融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9(06):86-87.
[4]潘丽.突破传统科普教育模式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8(45):11-12.
[5]刘起帆.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J].科学家,2017,5(12):2+4.

胡丹丹
山东济南 250109
 山东协和学院 学生
通讯作者:马丁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