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下教育困局的成因及有效化解之道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罗康程
[导读] 一次研讨会上,作为旁观者我想:学生厌学的坏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如何化解这种坏情绪造成的教育教学困局?经分析认为,应试教育导致了孩子的对抗。
        罗康程
        贵州省凯里市剑河县城关第四小学   贵州省 凯里市 剑河县 邮编556400
        摘要:一次研讨会上,作为旁观者我想:学生厌学的坏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如何化解这种坏情绪造成的教育教学困局?经分析认为,应试教育导致了孩子的对抗。如何化解呢?首先,学校层面要努力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广大教师要努力做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其三,经营课堂,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向往的地方。
        关键词:教育困局;成因;化解之道
        五年前,我有幸观摩一位名师的课,这里我要引用的不是他驾驽课堂的技巧,倒是他引导学生说出的真心话——他们心里所谓的烦恼。我把学生说的真心话摘录如下:
        “龙哥,说实话,我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的确很多,……我不断地对自己说,再忍忍,再忍忍……”
        “龙哥,说真话,我最近过得不怎么样,作业特别多,偶尔忘了几次作业之后,老师就叫去办公室,说一定打电话叫家长。回家又被骂,烦死了,作业太多了,没办法,去哪儿都不可以!”
        ……
        看,学生确实很苦恼,他们的情绪和状态都出了问题——面对如山的作业,他们确实很累,也很无奈。有的继续埋怨,有的选择忍耐,有选择违心地屈服……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分数仍然是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只要有一个环节仍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家长就会一天不放弃以分数来评判学校和老师,老师和学校就不得不一天都不放弃以追求分数为目标。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禁思考:学生厌学的坏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如何化解这种坏情绪造成的教育教学困局?
        综观这些名师的课堂,笔者认为只有用“爱”的教育作为引领和沟通的桥梁,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的价值期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才是当下这个教育困局的有效解决之道。
首先,学校层面要努力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任务对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师,二是对学生。教师的重塑任务在学校,学生的重塑任务在教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准确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学校和老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
        几年前,我们县推广的新八德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具体落实。
        在新“八德”培训会上,《较量无声》的视频深深震撼了我。视频讲的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渗透和颜色革命,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向我们的孩子传播、灌输暴力、色情、宗教等不良思想,企图从文化、思想观念上彻底颠覆社会主义红色政权。
        想想“东欧巨变”的例子,再想想充斥我们整个社会网络空间的色情、暴力信息,近几年发生的暴恐事件,那些叛逆、逃学、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的孩子……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试想,假如我们的孩子丢掉了民族传统文化,完全了西方的所谓先进“文化”,并把国家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岂不悲哀、可怕?
        当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正如陈金龙老师讲的那样“给他们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什么价值取向?看着人家这些电视上的孩子有多惨,人家都没爹没妈了,人都没生命了。得用这种极端的教学手段才能扳回来,扳回他们对这些人生清醒的认识。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这就是习主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的,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孩子一生坚持的信仰。
        因此,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纠正和化解当下教育困局的基础条件。这个思想文化信仰基础解决了,接下来的一切努力才会水到渠成。
其次,广大教师要努力做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
        习近平主席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几年前,在凯里参加名师课堂中有幸领略到盛新凤老师的“和美”教风,魏星老师的充实饱满,陈金龙老师的幽默风趣,都让我深深折服,这些名师的课堂无不有一条无形的线在贯穿着,不带一丝愠怒的情绪,这条线就是“爱心”。
        后来在网上读到杨聪老师的两篇随笔,一篇是《你凭什么让学生难忘》,文章结尾写道:“成功的教育往往‘一反常态’,看似心不在焉无所目的,和教育本身无所关系,却最能在无意之间投‘孩子’之所好,生成富有‘情趣’的细节,从而轻松地在孩子的心灵铭刻下久远的印记。”有效的教育从来都是在细节上无微不至的爱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另一篇是《老师,学生为何“放弃”你》,文章说:“我认为,无论‘问题生’学习多么不好,上课多么‘与众不同’,其实教师照样可以宽容他,关注他,亲近他,信任他——或许方法各有不同,但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要讨厌他,放弃他。否则,教师所谓的‘教育’,就是在伤害自己和教育的主人——学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教育的悲哀,总是从教师不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开始:当教师开始‘放弃’学生时,学生也会学着开始‘放弃’教师……”
        笔者认为,各种教育的困局就是在教师“无奈放弃”的一念中产生的。爱的教育要不离不弃,爱的教育更要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正如杨聪老师说的“教育,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教育需要等待!”,只要做到了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皆有可能。
其三,经营课堂,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向往的地方。
        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有两个“痛点”值得老师们研究和关注,一是平时我们常挂嘴边的所谓的“差生”,二是平时常让我们大发雷霆的学生的“错题”。
        这些问题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问题,这些问题一天没解决,我们的教育就永远有问题。相反地,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也只有老师认真研究学生,经营课堂,才能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都向往的好地方。
        怎么做呢?
        首先是“差生”,要针对学生个案分析其“差”的原因何在,然后对症下药。是家庭因素的,还是智力因素的,是习惯养成的,还是对教师的课堂不适应?总之要“对症下药”。
        其次是“错题”,要分析学生为什么掌握不了或容易错?若是写字错,受了哪个字的影响,就多对比训练,强化学生的印象;若是阅读题,就强化学生的识字量和课外阅读,增强专题训练并教给解题技巧;若是作文,就强化作文训练,组织多积累好词佳句,多仿写,多组织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等。
        总之,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用爱心把课堂经营成一个学生向往的地方,当下的一切教育问题才能拨开云雾,迎刃而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