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吴惠萍
[导读] 生物科学史能描绘生命科学的起源、概念和原理的发展过程,揭示自然科学的本质,同时蕴含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展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吴惠萍
        浙江省兰溪市第三中学  浙江金华 321100
        摘要:生物科学史能描绘生命科学的起源、概念和原理的发展过程,揭示自然科学的本质,同时蕴含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展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的教学建议。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价值
引言
        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一、生物科学史概念
        玛格纳指出,“生物科学史叙述了科学家对出现问题的初始探索,研究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内心活动,科学家思想观念的转变,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以及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际的联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提出“对学生起到实际的教育与引导意义的生物历史资料为依托,对学生进入社会有一定帮助,通过讲述这一事件中科学家的努力与付出,侧面烘托出科学结论得出的不易,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并学习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的过程。生物科学史彰显了勃勃的生机,充满生命力的体现,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生动教材。”本文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科学史概念为准。
二、高中生物现状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位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想法。然而,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以此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马上就要步入高考,学习压力增加,以此导致学生对生物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并没有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学习,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对高中生物教学没有正确的定位,进而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现阶段,高中的生物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低的问题,不仅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还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上受到约束,进而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效率。另外,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占据课堂的主导位置,以此不仅导致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内容
        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新课导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小视频。视频中的内容就是准备好2盆培养好的绿豆幼苗,它们的生长状态一样,将一盆放到暗箱中进行培养,在暗箱一侧打开一个小口,之后将另一盆放到阳光下培养,时间为2天,观察两盆幼苗的生长情况。可以看到,在暗箱中培养的绿豆幼苗呈现出向小口生长的情况,另一盆在阳光下培养的幼苗则直立生长。教师给学生展示视频,让他们观察实验现象,进而引入新课内容,然后提出植物向光性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史引导生物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内涵和本质的认识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史部分,可以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在追寻真理的路上,从表面的了解到深层次的认识,重新演绎科学探索的过程。比如在必修三模块《植物激素的发现》一节课中,达尔文首先提出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呢?接下来他又作出假设,于是他开始设计实验,结果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又紧接着提出植物具有向光性那感光部位又在哪呢?假设在尖端,选用锡箔纸罩住尖端和尖端以下,发现只要罩住尖端则不能弯曲生长。达尔文发现确实存在某种物质可以使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物质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吗?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后来通过科学家的努力证实,将它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中,老师层层设置疑问,可以不断激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深入,重走科学探究的过程之路。教师通过追溯历史,遵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步骤,适当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重复模拟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认真领悟新课标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参考依据,也是一把标尺。通过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原来一成不变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不要只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要给成绩中下学生一个突破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前行的路都需要教师的倾力助力,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生物也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新课标所提出的建议中,有一条则要求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也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教师想要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新教材,依据新理念,才能体会科学史的重要教育价值。
        (四)基于重要概念
        命制生物科学史试题时,可以从科学家研究的思路、方法、过程或者结论人手,但都要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展开,在有效情境中考查学生掌握概念的水平。例1围绕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内涵,以图像形式展示了科学史中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并且结合其他模块相关知识点,设置了不同考查方向的选项。
        例1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耙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五)从科学史实出发,跟随科学家的研究足迹,纠正前概念、获取科学概念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时,若单纯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势必枯燥,而且这种强加给的概念,学生印象不深刻,甚至容易被前概念重新取代。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教学,从生活现象出发,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发现认知的冲突,提出假设,并用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学习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这种知其所以然而建构的科学概念就比较深刻、长久、稳固存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中。这就是所谓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科学史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很好素材和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应重视并利用课本中的科学史进行教学,必要时可适当补充一些课本里没有提到但却很经典的实验。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增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海尔蒙特的实验、索苏而的测定等,使整个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更加清晰,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科学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生物科学史,可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生物科学史,激励学生质疑,引出之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勇于创新和质疑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燕晖.浅析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J].高考,2019(16):108.
[2]王雪.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J].现代交际,2019(06):205+204.
[3]沈筱璇.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8(12):69-70.
[4]周云.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70.
[5]杨帆.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73-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