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不被“乱花”迷了眼 ——以统编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如何备课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陈瑶
[导读] 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陈瑶
        源城区高莲小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通过“瞻前”和“顾后”,把分散的“乱花”进行梳理,回归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并行,形成单元教学合力,有效实施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统编教材;单元意识;教学合力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学期伊始,全国统一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面对这套新教材,老师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心态:有的认为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有的教师谨而慎之,无从着手。为了更好地熟悉此套教材,我们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教学建议实行单元备课。问题在实践中渐渐显露:老师们扛“单元备课”的旗,行“传统备课”之实,教学目标散乱,忽视整体把握,没有体现单元主题,无单元教学体系,无法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断研讨、梳理,我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备课心得,简单概括为四个字——“瞻前”和“顾后”。
        二、瞻前——读懂单元导语
        (一)关注人文主题
        温儒敏教授在对统编教材的解读中谈到,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单元意识。什么叫单元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以单元为整体编排课文,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并行,旨在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与统编低年级教材和以前使用的S版教材有所不同的是,统编五年级教材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很简洁,如第一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是速度”;,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总览人文主题,涉及到的领域大约分为“我与我们”“我们与自然”“我们与社会”“我们与世界”“我们与未来”,不难发现,这些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语文是鲜活的、实在的、成长的,因此,在备课时,要将文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拟定他们听得懂、用得上的学习目标,避免“假、大、空”。
        (二)关注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一般都是两条:第一条是着力于把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和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第二条则是习作方面的能力提升,如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二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第三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等等。这两方面的单元语文要素其实就是单元内的横向联系——虽然读写分列两条,但指向读写兼顾,将“读得”输出为能写、能用,目的则是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作文教学体系。只要读懂了语文要素,备课时,老师课堂每个环节的设置,就能做到为学生的积累和运用打基础,这样的备出来的课无疑是高效的。
        (三)关注学生“已知”
    语文要素之间还有纵向的联系,包含两个方面:1.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素的积累呈螺旋式上升。就拿第二单元的“提高阅读速度来说”来说,二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三年级“不出声、不指读,带着问题读”,到了五年级才是“提高阅读速度”,序列梯度非常明显。2.统编五年级教材中有部分课文是在之前使用的其他版本的更低年级中出现过,如《搭石》《鸟的天堂》,但现在出现在了不同的单元,也就意味着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以《搭石》为例,在语文S版三年级学习这篇课文,教学目标是“(1)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而在统编教材中,它出现在阅读策略单元,主要目标是“(1)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能集中注意力,不回读,了解课文内容;(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备课时,如果老师能对学生的“已知”了然于心,则可避免无用功,对于非统编教材起始年级的学生,也便于查漏补缺。
        三、瞻前——关注单元课文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每篇文章之间看似独立,其实又互为联系。如统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本单元要掌握的阅读策略是“提高阅读的速度”。本单元安排了四篇文章,题材各不相同,内容大相径庭,其实是围绕“提高阅读速度”这一语文要素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通过《搭石》学习“集中注意力,不回读”;通过《将相和》学习“连词成句地读”;通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学习“抓关键词读”;通过《冀中的地道战》学习“带着问题去读”。
又如第三单元为“体裁单元”,整个单元都是民间故事,从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到四大经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既然是体裁单元,备课时首先要教给学生民间故事的特点,再关注语文要素——学习复述,就需要在老师在备课时抓住可以训练的片段进行多次、反复的练习,最后为写作做好铺垫。
备课前,对单元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解读,才能更好地细化单元目标,明确地拟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形成单元教学体系,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
        四、顾后——用好单元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都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集中回顾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聚焦学习方法,总结最基础,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上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阅读要素要求“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则要求“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备课前,先全面了解单元课文后的“习作”和“语文园地”,不难发现习作《我想对您说》和词句段运用中“体会文章结尾、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对应了本单元两个要素。备课时,不断地抓场景、品细节、谈体会,将前后有效整合。到习作教学时,只需要复习前面课文学习中总结的方法,适当加以点拨,学生的学习就学到渠成了。
        五、顾后——结合单元课外阅读
        统编教材本着“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可以说是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统编教材每一册安排了两个“快乐读书吧”,五上结合“民间故事”单元,推荐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和《非洲民间故事》。在备课时,要把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提示备进课里,思考哪个环节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共鸣时的推荐效果一定是最好的。两个“快乐读书吧”只是“抛砖”,其实每个单元都可以有书推荐,如在学完第一单元《桂花雨》推荐《留予他年说梦痕》,学第六单元《慈母情深》推荐梁晓声的《母亲》,学生读书的欲望是很容易被激发的。
        六、顾后——抓实单元口语交际
        参与、展示、倾听、思考、交流,语文课堂上口语交际无处不在,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就能引发一场口语交际,因此用好教材中的四次口语交际只是基本要求,备课时,应考虑到利用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表达自己,倾听他人。
        教学第七单元《母亲》这篇课文时,课后一题“生活中有哪些让你鼻子一酸的情景?”我在备课时就牢牢地抓住“鼻子一酸”,带领孩子领会作者的“鼻子一酸”,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再谈自己的“鼻子一酸”,结合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谈“父母之爱”,学生被充分点燃后,说出的自然是肺腑之言,令听者都跟着“鼻子一酸”,这就是备课时“顾后”之妙。
        总之,统编教材始终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放在首位,以“读和写”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把知识的迁徙运用作为最终培养方向。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通过“瞻前”和“顾后”,把分散的“乱花”进行梳理、回归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并行,形成单元教学合力,有效实施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书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