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安小静
[导读] 在课堂上,教师是延续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受教
       安小静
       漳州台商投资区课堂小学    363107
       摘要:在课堂上,教师是延续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受教者,两者如何建立良好关系,语言便是有效的通道之一。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方式富含语言魅力,不仅能够促使课堂氛围灵动有趣,快速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亦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吸收重难点。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教学语言魅力的探析,以期能为教师提供可以参考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
        引言
       教师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关键人物,而如何高效地传递便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引领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教授语言的准确性,也要注意自己讲授语言的有效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亦能激发其探究性思维,进而助推其获取良好的学习成效。因此,身为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此确保自己讲授方式与其内需相适应,这亦是满足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合理把控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站在数学特征上来看,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及逻辑性,这无疑加剧了传递知识的难度,想要将其抽象化的概念及缜密的思维逻辑传达于学生,还需教学者具备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使教学表达方式足够准确及规范。如果在日常中教师只是一板一眼地按照大纲去讲述,课堂气氛毫无生机和趣味,这是是难以带动其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的;亦或是教师不慎重考量语言措辞,往往便会因为表达不够准确,而致使学生听不懂或是造成知识缺陷,这样不仅不能产生良好授课效果,亦会阻碍到其对知识的理解及吸收。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更是尤为需要注意和把控,由于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偏弱,加之没有有效的教学语言引导,对其学习思维的培养亦会产生一定的制约性,故而,教师要把握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及严谨性。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去筛选更加科学化和准确化的言辞,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及魅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自己所表述的内容,继而实现对其知识结构的梳理。总的来说,教师要注重对自己教学语言的规划,竭力打造精简的表达风格,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吸取数学知识。譬如,在开展关于“复式统计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将课上要讲述的主要内容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多读几遍,看看哪里还不够准确,争取做到让学生一听即懂的效果。诸如其中有一句:“我们现在做了5张表格,但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去看非常麻烦,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目了然,找出他们的差异吗?”可以改成:“针对区分五张表,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改进方法吗?”这样的表述更加言简意赅,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清楚老师的意思。


        二、教学语言应有层次性
       数学中涵盖着一些逻辑性极强的知识,而这就需要施教者在讲述时注意语言的层次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融入一些引导性语言,促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譬如,在教授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先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听课兴趣,如:“同学们,都分过东西吗?”大家积极回应:“分过!”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起来,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导出前面学过的“平均分”,告知学生:“平均分即是除法的一种表现,也就是将一个整体分得同样多的一个计算过程,叫做除法”。最后,教师再次提问道:“如果把一块蛋糕分成八份,有四个小朋友分,请你们想一想如何使他们得到同样多的蛋糕呢?”随后在老师的带动下,让学生明白了具体的除法运算的过程。通过该方式,在层次化语言一步一步的带动下,促使学生逐渐明晰“除法”的含义,“除法”的应用等,使其真正掌握除法的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中。
        三、教学语言应注意启发性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探索的天性,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启发性语言,引领其深入相关知识的探索之中,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激发求知欲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譬如,在开展关于“百分数的意义”的内容时,老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以下情境,即:在一场篮球赛中,教练要选一名队员去投罚球,同时屏幕上出示了三位成员入篮成绩。这个时候教师问道:“你们猜教练会选谁?”同学们一下子被这个问题激发了兴趣,纷纷陷入思考和发言中,其中有的同学认为:“谁投入篮的次数多就选谁”,随之教师便说道:“如果这个队员投了25次球,进了15次,而另一个队员投了15词,进了12次,那么应该选谁呢?”在此问题上,启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生便进入了新的一轮思考和分析中,这个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展开对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可见通过启发性语言,能够有效激活同学们的探索欲望,有益于促进教学成效。
        总结
       综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方式直接牵连着学生于课堂上的反应,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语言的把控,确保表述方式的准确性、层次性及启发性,从而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总之,想要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就要教师合理运用语言,不断展现语言的魅力,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其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体验感。
        参考文献
[1] 韦凤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 000(008):P.271-271.
[2] 刘代娣.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 当代教研论丛, 2019, No.067(07):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