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精彩 传承文化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的教学设想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陈媛秋
[导读] “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
        陈媛秋
        源城区高莲小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文言”是指我国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记载和传承形式。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出现提前至一年级,但不是课文,作为课文出现在三至六年级,篇目数量也大幅增加(14篇),选文类型更为丰富,体裁有神话、寓言、传记,也有简明的议论,还有语录体。教学时,既要准确解读教材,理解文本,又要熟悉文言文体的特点;既要了解本单元的整体联系,又要关注文言文的独立性。
关键词:通读;悟读;练读;延读
        “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文言”是指我国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记载和传承形式。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出现提前至三年级,篇目数量也大幅增加(14篇),选文类型更为丰富,体裁有神话、寓言、传记,也有简明的议论,还有语录体。面对统编教科书的显著变化,如何准确理解文言文,又如何组织并实施文言文的教学?以下略作阐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里有句话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而引导学生大量诵读不失为好办法。
        一、抓住文眼,通读
        文言文的教学,尤其在起始阶段,要遵循统编教科书编写中低起点、有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好奇心,消除心理上的隔阂。所有的文言文第一环节要抓住文眼通读,这是由文言文本身的文字句法、章法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我曾经执教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篇幅稍长,要读通、读顺,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孩子来说,显得佶屈聱牙,古奥难懂,所以在通读这个环节,我抓住文眼“对话”,第一遍范读,第二、三遍领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接着师生对读,主要是感受文言的语感,当然也是把节奏带上。第四、五遍还是通读,从师生对读转为生生对读,再进行同桌互读,此时全班学生参与,这是更广泛地、更深入地通读,读到第十遍需要反馈时,才进行个别读。这个环节,我差不多花了15分钟的时间来通读。正如王崧舟老师说的“文言文的教学不读通,不读顺,不能开讲。”
        二、潜心会文,悟读
        悟读就是围绕品味、感受文本的需要进行阅读,也就是要透过文本使学生真正读透课文。我觉得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在通读的基础上悟读,悟读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知晓大意,体会涵义。对于悟读的操练主要把握四个方面:
        1.保留
        文言文中有些词句,应该留下。第一,古今语义基本相同的要保留,如四年级的《囊萤夜读》,这些些词语是可以放过的:“不倦”“博学”“不常得油”“夏月” “数十萤火”“照书”“以夜继日”,这些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盛”这个多音字可以点出来。《铁杵成针》中的“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七岁”都是是不用解释的。第二类是注释里有的词语,如《囊萤夜读》的“胤”“恭勤”“通”,《铁杵成针》的“感其意”“还卒业”等,一看就明白, “焉”是语气词,把效果读出来就行了。这些字眼都不需要去扣,学生自读即可知晓大意。
        2.强调
        我觉得《囊萤夜读》这篇文言文,结合背景资料及对文本深读,需要强调的是“囊”,因为这个字在这篇文言文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也不同,题目“囊萤夜读”的“囊”当动词,用袋子装;“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中的“练囊”是名词,用白色的丝绢做的袋子,比较薄,比较透明,用来装萤火虫。《古人谈读书一》“心到最急”中的“急”有“焦燥”“气恼”“匆促”等意思,但在这篇文言文中是“重要”的意思。这两个字古今意义不一样,所以要强调。
        3.升华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语句,以此领悟全文的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潜心会文的关键。边“品“边“思”,边“思”边“辨”, 允许学生将心中还未尽解的疑惑提出,在这样的思辨中升华。文言文中往往抓住一个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升华。如《囊萤夜读》,就抓住“囊萤”这个点来升华,可以从由易到难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是谁囊萤?②他为什么囊萤?③他怎么囊萤?④囊萤用来干什么?⑤人们仅仅记住了囊萤吗?这时候的“囊萤”让学生不仅懂得了语言环境下的意义,而且懂得了它的象征意义。语境意义就是“用练囊来装萤火虫”,而它的象征意义就是在“囊萤”和勤学之间建立了更有意义的连接。只要一说到“囊萤”,学生就马上想到勤学。所以孩子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囊萤”,更重要的是“囊萤”这种美好品质的植入。
        4.忽略
        文言文涉及到的一些文言知识和常识,我们可以暂时不讲,以出现较多的 “以”字为例:《精卫填海中》中“以堙于东海”的“以”是连词,是“用来”的意思;《杨氏之子》中“孔指以示儿”的“以”是代词,是“这”的意思;《伯牙鼓琴》中“以为世无足复古琴者”的“以” 和《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以”都是动词,都是是“认为”的意思;《书戴嵩画牛》中“所宝以百数”的“以”是动词,是“有”的意思。这些涉及到文言语法知识的,可以忽略,因为基本不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激活思维,练读
        学生通过通读、悟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读,达到巩固的效果。这个“练”指练习、操练、训练,练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201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罗才军老师在珠海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练读示范。上课时,他用四幅画来表现课文内容,在PPT上调换顺序,让学生给这四幅画排序。他这样问学生:“如果这几幅图要配上文字,你觉得应该配上课文中的哪些话?”接着,给画配上课文让学生读,这是进一步练读,积淀语感一定要靠练读、熟读。然后罗老师让学生回归原来的速度,再看大屏幕读课文,老师逐渐把文字隐去,这非常巧妙地设置了背诵的台阶,孩子们看图片联系文字,进一步强化文言语感的积累。老师顺势介绍王戎生平成就,这个时候借助拓展资料,进一步深化文本。罗老师的这个练读环节非常有创意,有层次感,也很饱满,它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做了整体的提炼和回归。
        四、文化迁移,延读
        文言文的教学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前重在揣摩文言文的文化特征、古人的思维方式。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每一篇都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讲完每一篇课文后,我们都要进行延读,延读的目的就是进行文化迁移,传承文化。我教《囊萤夜读》一文,接近尾声时,让学生总结学法、读法,再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凿壁借光》。这样的设计深化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使得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感悟更加深刻。这样的拓展,将单元人文主题的领悟很自然地与文本内容的理解、方法的习得等融为一体,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多元学习价值。
        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读,在读中体悟,在体悟中积累,在积累中传承。传承的是文化,文化重在化,化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化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文言文化要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人格。所以,我觉得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让我们在文言中找到回家之路,让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尽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俞翔.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课文的解读及教学设想[J].《小学语文》,2020(10)
[2]静海小语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编排与教学.《小学语文》,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