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崔延凤
[导读] 小学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
        崔延凤
        牡丹江市西苑小学  黑龙江省 157099
        摘要:小学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受限于年龄和大脑发育水平,小学生的思维开发往往较低,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小学生思维意识的建立,将对学生的未来学习状态将产生不利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数学思维的概念,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的意义以及实践方法,为推动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通过认知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学习和思维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另外,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改变和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升。
2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思维的意义
        数学是一种文化活动,并且经历了丰富而卓越的文化历史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当今众所周知的多方面且高度复杂的学科。在不试图定义数学本质的情况下,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建用于解决问题的符号工具,以及数学思维的运用。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数学思维的渗透会从质量上改变小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构,从而使其更具概念性。维果茨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重点,主要是提高孩子参加数学活动的能力。将计算机纳入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过程有很大贡献。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小学使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可以直观地显示数学问题,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将外部意义(例如数学思维)交互地分配给儿童时,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师能够接触到学生之间的多样性,为数学动作创造了条件,以提供多种数学上的思考方式,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3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3.1 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全国均实行了新课改,很多老师使用了新课改的数学教学,但这种改革仍在初步尝试阶段,很多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有些教师觉得理论教学也能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所以就算实施了新课改也很少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大多都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接受知识,书上的知识点与教师讲授一致,学生的回答与书本或教师讲授一致,学生靠机械重复进行学习,较大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2 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都是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其次才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就很容易忽略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这种固定式教学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形成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4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4.1 强化习题训练,提升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为学生数学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力支持。

为此,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尝试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突破数学课堂、教材的种种限制,给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有一道应用题:有一个人要走完一条长180米的马路,前5分钟已经走了马路的20%,按照相同的速度,走完这条马路需要多久?在具体讲解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尝试采用至少三种方式来解题,如先从走路速度来解答,或者从分数角度出发进行解答。在尝试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后,学生便会认识到,利用走路速度进行解答是较为便捷的。这类开放性习题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创新探究的机会,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进一步拓展其发散性思维。
        4.2 通过合理的想象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当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成分,摒弃一些不良的做法。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产生合理的想象,让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同时也能够做到更加灵活地运用。小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也伴随着他们大胆的想象和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特别是在解答一些几何性质的问题时,学生如果在头脑中进行必要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呈现出直观和抽象相结合的特点,而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程度、灵活转换程度等都会在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多元的分析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伴随着思维而发展的。当然,大脑里的神经元相互之间产生连接,也是在这样反复的训练当中,通过重复的过程,通过反复刺激的过程变得更加通畅。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直观表象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要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3 让生活融入数学教学
        新教材的理念强调要把小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然而,小学生的数学基本实践能力都是非常薄弱的。大家都知道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一道数学题目,教师总是要求学生用同样思路、同样的方法去解答,而且一道题仅有一个答案。这种固定式的教学表现在数学上就是使我们学生的创造性在不断丧失。而如果教师能引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要租船,每条船仅能坐4个小朋友,最少应租几条船,船上的人员应该如何分配?对于这样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题,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且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考虑18个小朋友应该如何分配到5条船上。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用这样的数学生活问题去询问,去跟学生讨论,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就可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会让学生们感到数学很有人情味、很切入生活,也能激发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的兴趣。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有思想的学生,使他们能够识别模糊和复杂的思维情况,并且能够积极和独立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事关学生的未来发展,特别是数学意识的建立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逐步将数学思维方法渗透到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合理化,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群体数学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安会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64.
[2] 李红玲.小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4):90.
[3] 李斌.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0(11):159.
[4] 赵淑娟.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4):32.
[5] 刘海东.谈数学思维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体现[J].才智,2020(11):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