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牡丹江市西苑小学 黑龙江省 157099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主流趋势。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抽象思维,小学教学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需要主动摒弃过去常用的说教式教学手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在构建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内化知识的目标,进而为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学科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让小学生在成长之初,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积极地进行自我行为的规范,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确保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其包括了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健康生活、法治观念、道德品质等。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仍然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会花费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记忆。这虽然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但却难以形成长久性记忆,甚至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且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程度不足,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难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突发状况和问题,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调整。且部分教师对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理论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无法将其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对接。虽然,教师会根据新课改要求,花费较多时间来进行备课和讲课,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仍然差强人意。且受到课时等其他因素的限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统一进行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分析与讲解,会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极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性、有侧重的对活动形式与途径进行创新,这将会使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打造学生的劳动自觉
大部分学生在家中极少参与家务劳动,而他们的父母对此也不以为意,这种情况实际上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纠正他们懒于劳动的习惯,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时候,教师可考虑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对所负责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把打扫地面、擦黑板、擦玻璃、洒水及室外卫生等任务分派给各组,完成后然后组织“一起找找茬”,让各组检查其他组的劳动成果,指出其中的不足,同时更要肯定其他组的优点,在基础分为60分的情况下,找到一个问题加5分,发现一个优点加3分,被发现一个问题减10分,看看哪个组得分最多。在这种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会更加仔细地检查墙角、地面、玻璃、讲台等各个地方是否存在污迹,化身成为明察秋毫的“小法官”,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动力。
3.2 巧借多媒体技术创设活动情境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设活动情境中采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并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例如,在教学《可爱家乡》一课时,首先,教师便可基于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家乡在地图中的位置及家乡美景,充分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其次,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科学创新出教学方法。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相结合。诸如将多媒体技术术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联系到一起,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教学环境的有效改变,而且能全面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逐步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3.3 加强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教师发布道德与法治任务后,小组长就可以快速结合组内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划分任务。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创新、思考、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就自己异于常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通过合作实践活动来进行科学探索和论证。而在教学完成之后,也应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确定不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实践主题,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引导之下确定议题,并自主进行活动的分析、探讨、策划、组织、实践。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技术和理论的帮助,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更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方法、技巧,应用到实际的合作实践和社会探索过程当中。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积极交流自己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经验和实践心得,为小组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3.4 实践化的课后作业
课堂的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教师不可能教授完所有的知识点,学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学习的内容。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在作业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而且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实践,所以说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也需要注重作业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点。例如,在完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素材,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小礼物送给父母,以此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与感谢。在下一节课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父母在收到礼物后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实践的快乐,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家庭的和谐。
4 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和道德相关的知识及理论,更在于将相关意识内化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实现这一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更多地走进大自然、走近他们的身边的社会,让他们所感知的知识在思维和情怀层面得到升华,实现新课改“热爱自然”目标要求,为祖国培育更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丛才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中华少年,2020(05):100+102.
[2] 徐麦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1):195.
[3] 刘永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探析[J].问答与导学,2020(01):48.
[4] 王来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华少年,2020(02):66+68.
[5] 杨桂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