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模式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戴雄
[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模式,

        戴雄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教师发展中心    514100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模式,但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分析了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创造性地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微课改善协作学习效果的可行性,并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构建了基于微课的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基于微课的课堂协作学习模式在学生学习感受、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上较之传统的协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教学者按照一定策略将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或团队,利用适当的工具和资源,小组成员间通过互助、协作、共享等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建构、技能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基于微课的课堂协作学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代替传统的知识讲授与演示,并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使小组成员通过互助、协作、共享等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因为高中的课堂教学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而微课的核心一般是不超过10分钟的教学短视频。那么,剩余的时间该如何把握?在这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微课什么时候呈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如何开展?为此,笔者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构建了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六段式”协作学习模式。这“六段式”指的是情境导入、看微视频、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分享交流、评价反馈。
        下面,我以粤教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教材内容为例谈谈“六段式”在教学模式的应用。
1、情境导入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引领着教学全过程的开启。情境导入的目的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习主题,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更加明确。例如:第一章《数据与信息》项目学习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记录片《创新中国》,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和书籍进一步了解《创新中国》中介绍的伟大成就,并对获得成就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
        
2、看微视频
        在第一阶段明确了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之后,指引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微视频可以通过教学管理软件提前发送到学生计算机桌面,也可以通过构建FTP平台让学生自己下载观看,或者发布到网络平台(如:UMU、雨课堂等)让学生点击链接实时观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调节视频进度,对于一时难于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或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在本阶段,我建议结合导学案设置能够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并在看完微视频后完成练习,例如:在第二章《算法基础》的项目学习中,我们可以从易到难、分层次设置四道涵盖整个项目学习的思考题:(1)计算机解决问题跟人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异同?(2)算法描述的方法有哪些?(3)使用不同的计算机语言解决同一个问题的算法相同吗?(4)为什么我们一般使用高级语言而不使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来编写程序?这样,整个阶段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去观看微视频,既初步完成了本章项目学习的核心知识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自主学习
        这一阶段的自主学习是为了给学生观看微视频后一个自我思考和尝试操作的时间。教师在这一阶段设置一个简单的、基础的任务,最好是让所有同学通过观看微视频后都能掌握的,学生通过这个任务所获得的能力既能为后面的协作探究任务打下基础,又可以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例如:在第一章《数据与信息》的项目学习中,我们设置了学生自主学习任务为:(1)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的设备有哪些?(2)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使用什么来表达客观事物?(3)数据是以何种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的?(4)分别举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应用例子。(5)了解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本阶段导,自主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学习效果。
4、协作探究
        协作探究是真正实现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协作学习、合作探究;二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助学辅导的作用,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或统一指导。
        这一阶段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学习任务设计,任务的难度要分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学生分组设计。分组原则为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小组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组长安排任务。例如:第三章《程序设计基础》的项目学习中,分别运用顺序、选择、循环结构描述问题的求解过程,组长将这三种结构按照难度划分给对应的组员完成,再由一个同学将求解情况进行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组员分享经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5、分享交流
        分享交流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阶段,学生的作品在经过与他人交流后才能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本阶段主要运用组间互评与教师点评。教师指导学生将作品上传到网络空间或ftp小组文件夹内,并可以进入其他小组的文件夹浏览其作品,推荐你认为最好的一份作品。通过屏幕控制软件,由该小组分享成功经验(如,设计过程、制作过程等),教师再进行以表扬和激励为主的点评。当然,教师也可以自己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如果学情允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或参悟到东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分享,效果将会更加的好,更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迸发出各种以众不同的创新思维。
6、评价反馈
        这一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阶段,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提纲挚领地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以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教师还可以在此阶段设置悬念,提出与本节课及后续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服务。总之,总结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使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无缺。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是的,信息化时代下老师的责任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认真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在离开“先生”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开展有深度的协作学习。我相信,随着新型教学资源的不断推陈出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的模式也将会不断地发展完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