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茶香
宣威市宛水街道第一小学 云南省曲靖市 655400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会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忽视,然而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予以了更多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将其蕴含的隐性教育意义充分挖掘出来。基于此,以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分析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小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观念的学科,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个学校的品德教育主要是由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但因众多因素的制约,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果并不理想,这与学校轻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存在的隐形教育有着一定的关联,会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一、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采取教学手段时,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教师通过回归生活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应当在教学中回归日常生活。例如,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安排,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口述知识点,并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一上课就向学生宣布“经学校决定本班的学生以后不需要来上课”这一通知,当学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往往就会义愤填膺并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么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感到气愤的原因进行引导,并且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决定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剥夺。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问题应向哪个部门反映予以回答,而且教师还可以扮演警察、法官以及校长等角色与学生展开问答,如此一来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公民的权利产生一个形象的认知,进而其公民意识以及国家观念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而且其法律意识也能得到增强。这种方法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使用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就可以使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也就在隐性教育中促进了学生情感、道德的激发,进而学生就能够自然地增强公民意识。
二、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故此,教师在教学中所列举的实例要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这种教学才是真正的适应生活实际的教学,是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教学。
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结合生活而结合生活,很容易违背现实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学生自身心理的成长发展进行传授,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参加调查、讨论、配合等多种方式去体会在生活体验为基础建立的隐形教育。
三、整合课程资源,呈现互动课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隐性教育环境。课本中具有诸多隐性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契机,鼓励学生表达,创设多元化、互动性及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我们爱整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整洁是什么意识?”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照片,比如班级内环境的照片、房间的照片等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这个房间真干净”“教室后面有一些垃圾”等等。教师继续追问:“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你觉得家里现在整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教师的提问与引导中,学生对“整洁”有所理解,且结合生活环境做出适当变化,学会自主收拾玩具、收拾衣服等。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能擅自打断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且在学生回答之后渗透隐性教育的内容,使课堂呈现和谐、互动的氛围,也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学方式要顺应生活。要想将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有效的落实,教师就要依靠学校内外所有有利条件,隐藏道德教育的真正意图,削弱受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道德教学的主要目的。例如,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课中,教师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按部就班地将理论知识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并在课堂上列举事例,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但在课下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十分不理想,仔细研究后发现,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在第二节教学时,便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这样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可以建设美好家园;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隐形教育中激发出高尚的品德,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育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选择。
结束语
隐性教育,即在宏观主导下,实施隐蔽性、间接性及内隐性的教育行为。隐性教育无清晰的教育计划,主要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施教学引导。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价值观念。将隐性教育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现状、行为习惯及认知能力等加以指导,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理念,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庆.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教育[J].华夏教师,2020(21):52-53.
[2]郜小燕.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20(04):89.
[3]李磊.刍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19(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