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寿
福建省福州市钱塘文博小学 350001
摘 要: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深经典的部分,作为国人在知识启蒙以及后续的学习中都应该从国学知识中深入浅出,尤其在语文是所有学生在学习阶段都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功课的情况下,国学更应该被提上日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应该将现代与古代将结合,将信息技术与国学文化相结合,本文就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国学文化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以及意义做简要阐述。
关键字:信息技术 国学 小学生语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学文化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生语文类知识储备的奠基阶段,光靠课本上那些内容虽然可以起到教学的作用,但是远远做不到引导与审美培养的作用。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积累出了经史子集等经典读物,而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在国学中层层积淀了下来。到了现代,虽然知识已经分门别类种种细化,但是国学中留存的传统文化仍旧是对当代教育最为重要的养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与网络早已渗入所有人的生活之中,教育要想事倍功半也须得仰仗信息技术,因此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并融合国学文化来对小学的学生进行语文的启蒙教育便势在必行。如果说国学文化是一棵桃树,那么现代化信息技术就是如何能够使这棵桃树最科学效益最大化的开花结果的方式,也只有将实体与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在当代社会留下最合理最有意义的结果。
二、信息技术下运用国学文化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对语文相应内容的一些敏锐的感知情绪,过去的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而现在的语文素养则含括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知识能力,还要注重文化对于学生的浸润和人格品德的培养,而国学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大利器。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一把利刃,国学文化是温厚的一块良木,如何运用这把利刃将良木切割成最实用的材料,需要谨慎地考量。
2.1 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是将国学文化渗入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小学学生的思想灵活性强,虽然学习的热情度高,但是很难长时间地专注于较为枯燥的知识,尤其是语文这种需要强烈共情感和体验感的人文学科更甚。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文字中的通感实现具象化的呈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讲解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但是在面对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的时候,难免需要解决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就成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坐得住、听得进、学得牢的一大利器。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老师可以搜集相关视频以及音频资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何为桃花潭水不及深情,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美的形象的种子,让这颗种子有慢慢生根发芽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进行一年级上册的李绅的《悯农》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农民的劳动情境,从古代的劳动情境到现代的劳动情境,都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们入情入境,感受不同的氛围。
2.2 建立新的教学链接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教学链接,是将国学文化渗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当代社会媒体与平台的多样化使得小学生的日常与上一代人已经大有不同,在上一代人的童年还在与连环画小人书为伍的时候,当代的小学生已经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冲浪玩得风生水起,如果教学还是继续延续单一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的专注度与兴趣程度都无法保持,在信息化的时代,当代的教学自然也得适应学生日常习惯以及时代的变化。
具体来讲的话,老师可以借助信息科技手段拓展知识传播渠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说上一代人的课外辅助手段是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的话,那么当代的教学手段自然也该与时俱进,比如,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来定期推送老师编写好的诗文内容,让学生在评论区回复感想,并且也可以基于此建立师生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建立新的教学链接,让学生在新的链接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2.3 课外延伸拓展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内容以外的延伸拓展,是将国学文化渗入小学语文教育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又一个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不仅应该体现在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之中,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接触思考这方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刻地掌握。
比如,在面授课程告一段落的假期时间,老师可以在班级群里定时发布经典导读任务,运用视频辅导等方式,督促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如对《论语》、《史记》等经典进行研读,让学生将感悟发布在班级群里,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阅读中的疑惑并实时解答,这种时效性也正是信息技术给予当代教育模式的一大利器。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多种学习方式与课外延伸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升语文素养,强化语文功底。在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对学生们进行细致的导读引导,在引导的环节中,不仅要保证逐字逐句,还要保障在导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们对《论语》、《史记》等经典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存在相应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小组长汇总问题的形式,将假期中阅读到的相关内容通过汇总的形式,将问题提出来,并且进行小组的筛选将共性问题指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研读,细致的讲解加上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配合,细致的演绎了教育发展的全过程。逐渐的提升小学生们的国学文化,让学生们在读《史记》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国家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真正的培育传统理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延伸并传承下来,针对个性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采用个性化指导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个别指导,因为个性问题存在于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发展之中,教师只有个性化的精心指导,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们的国学文化理解,让信息技术的影响扩大到更深的层面,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针对共性问题可以先收集并整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模式,将网络中的资源逐步的加载在课堂之中,形成学生们丰富的国学文化知识面,并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 有效的利用各种形式,丰富文化氛围。
三、信息技术下渗透国学文化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需要通过知识来浸润语文能力,还需要通过生动的方式来渗透体验人文情怀。国学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留下的精华,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自然会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与体验感,既能让国学知识重新焕发生机,又能让现代的信息技术沟通千年的文化长河。
3.1提升教学手段与学生接受度
将古代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信息技术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起到提升教学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的作用。提升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常常可以让学生在多维立体的观感里体验情景与体会情感。提升学生接受度则是在当代的信息技术背景之下,用学生熟悉的媒体平台与方式,搭建知识输入与输出的桥梁,最大程度上将时代与传统结合,将寓教于乐落在实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潜移默化地踏入我国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长河之中。
3.2从经典出发去引导语文教学
国学经典是真正的经典,国学原典是所有现有课本上课文的来源,因此从源头出发,从国学出发,真真正正的将语文教学落到它最根基最扎实的地方,语文教学才不会有枯燥与干涸之感。几千年的文化成果与书目汗牛充栋,要想全部了解且要花费大量时间,将其纳入教学更需要七巧玲珑心,过程必然是艰辛的,但是只要掌握了恰当的方式,选取合适的内容,语文教学就可以通过经典去引导去体感去感受。
3.3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且从未断绝过的民族,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民族心和民族魂。跟小学阶段的孩子去讲解民族心民族精神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很难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进国学文化,让学生自行为之感到震撼和骄确是实实在在可以做到的事情。如果描述与解释对于年纪尚轻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吸收的方式,那么毫无疑问体验与感知则是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朦朦胧胧中记住这份感受最好的方式。因此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去让学生感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便会让学生在触摸、好奇、震撼与无法言说的魅力体会中,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心。
参考文献:
[1]雒兴隆.“经典”与“现代”碰撞下的别样火花——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国学经典诵读[J].学周刊,2021,(06):187-188
[2]吴婧.新媒体助力国学经典融入儿童生活[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2):88
[3]孟铮.浅谈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促进[J].中国新通信,2020,22(22):180-181
[4]王龙飞.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8(05):78.
[5]于晓龙.如何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