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少秋
娄底市第五中学 湖南省娄底市 41700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校园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在对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创新价值认知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性地探索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创新策略,旨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升家长的家教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性教育目标。
【关键词】:智慧校园;家校共育;创新;策略
引言
智慧校园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家庭教育表现出不能适应新形式下教育需要的实际问题。本文主要从学生生涯发展视角入手,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完善与优化家校共育体系,构建家校共育新的沟通渠道、方法和模式。
一、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创新价值
(一)服务教育现实需要
开展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的研究,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策略包含认知结构中最基本、关键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道德品格的发展提供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填补关键性知识,走出传统“被动教育”的学习的模式,主动、积极地学习,并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1]。
(二)顺应教育时代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使教师和学校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创新家校共育体现出顺应教育时代发展的趋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开展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良好的家校共育策略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知识、技能和思想、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强调学生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从激发学生潜能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二、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的问题
(一)家长认知层面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开展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家长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认知层面的偏差。部分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理念与方式尚未充分地了解,导致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部分家长配合度较低的现象。部分家长尚未认识到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合作是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密切配合的桥梁。同时,教师对通过网络形成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也有待提升。
(二)家庭教育效果
目前,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家长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实际问题。教师与学校既要引导家长充分地发挥智慧校园平台的多元化功能,又要通过智慧校园所提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提供支持。
(三)学生心理问题
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广泛性应用,给学生带来新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并且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的倾向[][2]。学生缺少与教师与家长情感层面的互动,学生感觉不到家长与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关怀。一方面,部分家长未能认识到其在孩子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未能得到家长的关注。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和信息化开展线上学习,部分学生由于存在过度依赖教师的学习态度,导致其出现茫然的学习状态,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策略方面,进而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形成消极性影响。
三、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创新策略
在结合智慧校园环境的前提下,从学校、教师、家庭与社区诸多方面,系统地研究家校共育所涉及的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体系,为创新家校共育策略提供支持。
(一)理念层面:更新增强家长意识
为了发挥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应然作用,教师和学校可以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在掌握科学理念的前提下开展家庭教育。教师和学校可以利用微课传播媒介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理念,以更新和增强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家长微课是利用微课的教育技术,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通过家长微课,教师和学校既能对家长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发挥家长所具有的辐射作用,又能紧密围绕教育目标,针对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实施有效的家校共育[][3]。教师和学校基于智慧校园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使不同个体情况的家长,既能获取到科学且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又能形成家庭与学校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家校共育的工作趋势。
(二)方法层面:优化家校共育方式
在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师和学校可以从方法层面,创新家校共育的方式,达到优化家校共育方式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功能,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班级空间等,在拉近家长和教师、学校距离的同时,为创新优化的家校共育方式提供支持。例如,在班级空间中,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可以作为主体,发表对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动态情况的想法与看法。在班级空间中留下的文字,既是家长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又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情感层面的关怀。
(三)模式层面:建立家校共育体系
随着智慧校园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从教育模式层面建立家校共育体系。家长通过APP软件和移动终端,既可以与学校和教师及时且高效互动,又能利用智慧课堂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如学校和教师利用智慧校园,为家长建立智能化的督学模式,家长不但能看到孩子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情况,而且能配合教师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实现通过智慧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并且从模式层面为教师创新家校共育体系提供支持[][4]。
(四)评价层面: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在智慧校园环境的支持下,学校和教师应发挥各种功能,为家校共育评价工作的开展搭建平台。例如,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云阅卷软件的支持,利用云服务和移动客户终端,以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软件,与教师和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数字化评价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在高中学生学习中建构以激励学生成功为目标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主动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5]。智慧校园为教师和学校搭建评价平台创新家校共育提供支持。
结语
智慧校园环境下家校共育创新,既需要教师和学校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又需要教师和学校在家校共育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践行与探索,为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家园共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他德利.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研究[C].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二),2020(08).
[2]李福荣.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J].高考,2020(05).
[3]乔春雨,陈慧.数字化平台,家校共育的金色桥梁[J].新课程,2021(03).
[4]张春.基于“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新样态学校建设[J].现代教育,2020(01).
[5]冉兴星,香海霞.如何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家校共育[J].学周刊,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