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云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乌金学校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90
摘要 “第十名现象”让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中间生”隐藏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优势与劣势。为了转化“中间生”,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他们扬长避短,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把潜力变成实力,由“灰色学生”成为“阳光少年”。
关键词 第十名现象 潜力
第十名现象
浙江一名老师做了一项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第十名现象”。 在一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了的学生中间,发现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三名的“尖子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之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而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前后的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型”人才。这就是令人深思的“第十名现象”。这里的“第十名”是泛指,是指学习平庸的学生,也就是“中间生”。事实说明,这些“中间生”,有着难以预料的潜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未来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中间生”的潜力巨大,而且比优生的潜力更大。
然而,在中学校园里,“中间生”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群,是教育中得到关爱最少的群体。每个老师都喜欢优生,因为他们成绩突出,能为班级争光,也愿意转化学困生,因为学困生的转化能立竿见影,给人惊喜。于是,奖励与他们无缘,惩罚也很少光顾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大部分老师在“抓两头,带中间”,重视对优胜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忽视了中间生,从而导致了“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难于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中间生”的优势与劣势
由于长期处于中等地位,缺乏老师更多的关怀,“中间生”有着自己的优势。
首先,他们天赋不是太差,有学习欲望,可塑性强。他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各学科总体水平平均成绩能达到教育目标要求,基础较好。
其次,不象优秀生那样有沉重的竞争压力,也不会象学困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精神上没有太重的负担,心态较平和。
第三,他们适应能力强,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善于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第十名现象”中的中等生成功的例子,无一不证实了这些品质的可贵。由于他们习惯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调节心理,即使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再多,也能坦然面对,不至于一厥不振,而是屡败屡战,经常东山再起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中等生在以后的发展中依然是平庸的,在学业,事业上有建树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因为“中间生”的缺点拖住了前进的脚步,以至毫无进步。
1 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自卑感强。“中间生”的中间状态使他们错误的认为自己天资不如尖子生,再努力也是徒劳,因此对学习缺乏信心,缺少应有的热情。
2 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与毅力,有惰性,甘居中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使其没有危机意识,学习驱动力不强,导致没有进取心。他们想学,但是浅尝辄止,没有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想赢,却“无志之人常立志”,没有持续的意志力,面对失利,要么一蹶不振,不积极地解决问题,要么逃避问题原谅自己。
3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科学的学习技巧。。他们习惯与被动接受现成的知识,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的思考与钻研。不善于倾听,半自动书写能力缺乏,以至不能做到听讲与做笔记同时进行。成绩进步幅度小或者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比起优生的骄傲与自私,差生的顽皮与破坏,中等生的这些人格特征,更叫人担心。
如何发掘“中间生”的潜力
“中间生”属于“潜力股”,如何在关键时刻涨起来?答案是,摆脱不良习气,挖掘潜能,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走上坡路,在老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作为班主任与英语老师,我做了以下尝试。
1帮助“中间生”正确认识自己,用“放大镜”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以赏识的态度去激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他们是埋在土中的珍珠,需要我们这些“采贝人”去发现,去雕琢。
学生陈某,比较聪明,成绩一般,但偏科严重,特别是英语,常常不及格。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碰到老师,都会主动热情地向老师问好,是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而且,他在课堂上反应灵敏,发言积极。但是,对于要花时间去记忆的学习任务,总是一拖再拖,不能完成,以至每次测试成绩都不理想。我多次找他谈心,让他了解自己的优劣,让他知道偏科的严重性。英语课上,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在他的身边安排一位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他,督促他完成记忆任务。听写能够及格,及时鼓励,作业能够独立完成,及时表扬,成绩有了小进步,给他一点奖励,使他感到“我并不比别人差,加加油,就赶上来了”。期末,他的英语由50分进到了70分,令人惊喜。
2多给“中间生”当主角的机会,让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展现自我。
“中间生”很少有获得奖励的机会,这些奖励通常落到了优秀生头上。作为班主任,每周的班会课,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单词记忆竞赛、书写比赛,劳动技术竞赛、体育技能竞赛、小知识竞赛、书画展览等,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感召下,胆怯的学生也经常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提前让他们做准备。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成功地表现自己,创造成功的记录,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班主任还可以借助竞赛活动扩大奖励范围,让学生尝到创新与竞争的乐趣,树立自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如在班里设立以下奖项:最佳班委、最佳组长、最佳课代表、劳动模范、守纪模范,体育健将,自理能手、小画家、小雷锋,英语作文一、二、三等奖、书写一二三等奖、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等等。
在英语课堂上,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天轮流表演准备好的情景剧,如:购物,旅游,打电话等。表演完毕,全班就情景剧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练口语,练胆量,旁听的同学也没有做观众,投入积极。另外,经常布置以小组为单位,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
任务完成后,小组每个成员轮流做报告,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讲解习题时,可让“中间生”上台来讲自己的思路。如果做错了,可事先给他们讲解,然后在适当机会让他们充当小老师,讲给全班同学听,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使之提高了自信。另外,课堂上,多向“中间生”提问,多表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使之增强信心。
3进行有效的策略指导和习惯培养。
学习的最大敌人是遗忘。指导“中间生”运用最常见也是最科学的方式去克服遗忘。
大声诵读。科学研究证明,大脑中80%-90%的能量由耳朵供给,而且声波可以经由迷走神经通向五脏六腑。大声朗读时,嘴巴配合眼睛一起运动,会提高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排除杂念,提高专注的程度,可以结合口到和心到,可以振作精神。每天我都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诵读任务,要求每天大声朗读半个小时。记忆时按读音规则,形音义统一,及时复习,反复运用。学生小敏,学习态度端正,但是有点大舌头,怕人取笑,一直不敢大声朗读,语感极差。首先,我从音标入手,教给他基本的读音规则,把词形,词音,词义结合在一起朗读。然后把词带到句子中朗读,有选择地背诵好词好句。慢慢地,他不再抗拒朗读,也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能够流利地读一篇文章了,成绩也有了提高。
笔记的利用。要求学生把笔记本一分为三
一为课堂笔记,记下重难点,要求字迹清晰,标出课题,以便查找。要求做作业前看笔记,以便胸有成竹,减少错误。
二为单元小结。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把单词按词性归类,标出词的各种转换形式及易混淆形式,制成表格,以便积累。
三为错题集。记录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写出正确答案,给出理由,避免重复错误。
这三类笔记要经常抽查,特别对“中间生”,督促一丝不苟地完成,并时常翻阅复习。我班同学基本上养成了整理这三种笔记的习惯。但是,有些“中间生”有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分明,字迹不工整的现象。对他们,我肯定他们记笔记的习惯,指导他们正确做笔记的方法。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将笔记,课本与作业的作用割裂开来,做作业前没有复习课本,复习笔记的习惯。对此,我反复强调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要求学生做作业前,单元测试前,综合考试前必须认真复习这三种笔记,做到胸有成竹。
4 运用心理干预,培养“中间生”的非智力因素。“中间生”与优秀生在智力上差别并不大,只是优秀生具有优秀的心理特征:自信,勤奋,有毅力,独立,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而且他们能把这些特征运用到学习中去。如果“中间生”也能逐步具备这些优秀品质,运用这些非智力因素科学地学习,他们能够突破自我,创造奇迹。
每一学习阶段开始之前,给每个“中间生”确定目标,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稍稍拔高,使他们有一种“跳一跳可摘到桃子”的欲望和要求,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势。我班的李某,成绩总在十一名左右,我要求他在学期末成绩上升两名,并告诉他,“你一定能行的!”这位同学很内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期末,他考到了第五名,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让他们找一个竞争对手,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松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学习过程中,帮助“中间生”认识学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少“中间生”坚持认真学习一段时间,但一旦发现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考试成绩并没有提高,他们会感到非常沮丧,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遇到挫折时,老师要及时鼓励疏导,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长期的,艰巨的,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尽力就是优秀,尽心就是成功,帮他们度过难关,以达观的心态对待成败,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查漏补缺,稳步向前。上文提到的李某,陈某与小敏,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打击,情绪曾一度消沉,在老师的关注下,他们都很快恢复常态,继续努力学习。
学生是很在乎考试成绩的。每次测试后,应及时鼓励发挥超常的“中间生”继续努力,对其进步表示由衷的惊喜和赞赏。帮发挥失常的“中间生”分析原因,肯定其勤奋的学习态度,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
总结
国外有关资料把“中间生”称为“灰色学生”,称他们为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行为无特殊的群体。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他们的个性光芒被优秀生遮盖住了,不容易被老师发现。
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进步神速,甚至会成为优秀生,如果长期受冷落,潜力得不到发挥,问题越积越多,就会丧失信心,放弃学习,从而跨入差生的行列。。老师们要做有心人,看到他们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进步空间,积极采取措施,使他们向优等生看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成就感。多一点爱心,耐心,多一份教育智慧给“中间生”,他们就会还给你一个奇迹,成为一匹冲劲十足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