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新疆温宿县柯柯牙镇第一小学 843100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到教学日程上来,《道德与法治》教学自然也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法治教育活动中来,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质,为今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德”与“法”融合的落实,需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精准的教学导向为辅助,基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角度出发开展具体化、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对于教学成效的改善至关重要。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德法融合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因此新课标下有必要就“德”“法”融合的有效策略展开探究,以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实际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与法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法治教育是为了社会公民能够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而不只是简单的知法、守法、用法。法治教育是道德的底线,也是约束人们言行举止的社会标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传授小学生法律知识,讲解法律与道德关系,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国家法律、社会规则、公民利益等概念对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虽然主题清晰,但是理论知识教育需要结合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知识掌握程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旨在奠定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基础。除了传授一些常识性的法律知识,更多的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开展良性的思维认知教育,这与法治教育中的“学习状态”相辅相成,相互融入,互相促进。
二、《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的现状
深入分析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发现,还有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教师都在积极践行教育改革,但依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应更加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一类的主科学习,而像《道德与法治》一类的课程,只要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即可,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到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更不会去思考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意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在法治教育上提高了关注度,但由于长期实施单调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再利用枯燥的教学方法,更无法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严重影响。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3.1增加法治主题活动
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教育,不能单单从课堂中理论教育为主,教师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时间活动中,通过学校内外的集体活动途径进行。例如,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符合其特点的法治主题活动。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挑选主题开展班级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法治教育形式。如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创建灵活与容易操作的主题,以贴近学生实际为原则,开展的系列活动都围绕此话题进行,可由几个小的活动组成一个大主题。
例如以“班级生活有规则”为大的主题,其中小的活动为“大家一起来约定”“班级生活放大镜”等。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家庭规则的制定、学校规则的了解与社会规则的阅读等活动,升华到实际法治教育内容,并在课堂中通过演讲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发言,用于表述自己的想法。除了主题活动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帮助其加深对我国法律法规的认知。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不但可调动他们探究积极性,还将小学教材中的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尝试在班级中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学生在此可以自主确定主题,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鼓励,辅助小学生积极探索。
3.2贴近生活,激发学生能动性
道德边界逐渐模糊,法律教育普及不到位,这是当前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但是就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学显然并未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品德与法律认知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过于晦涩,对于经验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另一方面,因许多教师习惯于将道德与法治视作理论学科,所以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法规与概念,而并不会考虑在实际生活当中应当怎样去做,也无法察觉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存在意义。为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教师应当融入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在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课本内容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概念描述,所以教师要将一些专业词汇利用更加简单直接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大家排好队》这堂课时,一般会涉及秩序一词,而学生对于秩序的理解却往往十分不足,教师要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秩序,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当中,我们遵从秩序有怎样的好处,如在班级集体出行时,排队有利于寻找方向,跟从班级的前行秩序并不是单纯的约束,而是一种互利的概念,我们遵从秩序,并不是单纯为他人带来便利,同时也是为自己带来便利,因为只有遵守排队的规则,才能够避免自己面临混乱,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我们遵守排队的规则,便能带动其他人共同遵守排队的规则,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社会才能和谐。教师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其中,学生才能够真正懂得秩序是什么,是否重要。
3.3引入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设备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学生不仅能够从教师这里获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相关资源,网络查询工具和工具书等满足了学生的一部分求知欲,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借助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在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累积,更注重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得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以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认知结合,学生协同合作小组的确立,让学生在小组内可以自主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并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亲自参与知识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魅力,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内容,教师有必要将其重视起来,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更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案例教学,积极组织法治主题班会,充分利用游戏和课外活动,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秋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J].情感读本,2019(24):15.
[2]许冬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34.
[3]申建忠.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新课程(上),2019(07):67.
[4]罗建恳.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有效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8(11):85.
[5]唐正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