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韩娟娟
[导读] 作为基础教育,尤其是新课程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

        韩娟娟
        西安市周至县富仁镇新农小学,陕西 西安 710038
        内容概要:作为基础教育,尤其是新课程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更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巧提问题;二、故事引入;三、角色扮演;四、实物展三示;五、电教媒体;六、巧用评价。
        主题词:新课改  小学生  高效课堂  语文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其目的就在于培养自主的能力,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小学语文如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呢?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肤浅认识:
        一、巧提问题。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
        二、故事引入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上课经常会有不注意听讲的现象发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经常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他们,使学生感同身受。例如在讲《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我先讲了《狼来了》这个故事来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愿意和故事中的小男孩交朋友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问:“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说是因为他不诚实、撒谎骗人,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再问:“愿不愿意和本文中的男孩雄日交朋友?”学生就极想知道课文中的雄日是怎样一个孩子。这样激发出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角色扮演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浅显易懂的故事或童话。如在上《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表演文中的小青蛙、小蜻蜒、小鱼儿和小水珠,模仿它们的表情、叫声、动作,让这些可爱的形象鲜活地走入课堂中,使学生觉得课堂妙趣横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实物展示
        实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的技能。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学《琥珀》一文,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中的“藕断丝连”一词,教师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而是请一位学生上台折断一节莲藕,这时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就明白了“藕断丝连”的原义,再理解比喻义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
        五、电教媒体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比如我在教学《春日》这首古诗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欢快的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上课开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教学《司马光》时,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孩子掉进大水缸,被缸里的水淹没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呀!小朋友有危险,大家快想办法救救他呀!”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救缸里的孩子。最后,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即在多媒体课件中体现司马光砸破缸后,缸里的水迅速流出,缸里的孩子得救的情景。司马光想出的办法能在短时间内用最简单的工具把孩子救出来,这是多种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本来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明白了司马光独特的思维方式,他是让“水离开人”。而不是按常理“让人离开水”。正常思维中渗透了创造性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方法。
        六、巧用评价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得太好听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这一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3、《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
        4、《语文教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