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 蒋光芬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具备听、说、写的基本能力

        蒋光芬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黄坦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3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具备听、说、写的基本能力,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感受中华文字优美的内涵,进而丰富自己的学识。阅读是发掘信息、解决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文章本身,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感受,有利于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时刻具有阅读习惯,但是绝大部分同学不能精准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最终造成无效阅读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方法
        【正文】阅读的步骤简单被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初读、细读和精读。初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细度是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于文章进一步理解,对于不懂的地方能够提出问题;精读是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每一个字,领悟到每一句话所要表达的内涵,解决自己先前所带来的疑惑。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同时阅读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应根据自身分析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分析文本的习惯,教导学生要关注作者文章情感的表达、文字的精妙之处,从而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本文笔者将针对学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研究。
        一、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过于喧宾夺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将自己放置于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师善于带着自己对于文本的分析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替他们想了等等。导致出现教师成为阅读的主体,学生只是配角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往往集中在带领学生先分段、概括每段大意以及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教材也只是案例,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机械化地理解,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语文规律。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有些毕业班教师喜欢机械化训练的教学方式,每天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习题,这不但不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成固定化模式,缺乏灵活性。相反,教师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同样也可以感知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最终形成知识的积累。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1.注重锻炼学生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大声朗读,并且朗读时学生应带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在读中更加理解文章的内容。朗读文章的同时也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教师应打破原有的诵读模式,创新出更加灵活的朗读要求,辅助学生完成。

教师可以将学生朗读分为四部“认知读—感情读—探究读—积累读”来进行,通过多形式的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章。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分角色的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情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为例,文章在诵读时要求诵读者应注意要将每个字读准、每句话要读出韵味、更要注意每句话的语调、语气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按照所给的要求,可以先进行自读、轻度、默读,然后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朗读技巧,最终在揣摩朗读中读出文章诗人所要表达的豪迈气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丰富自己的感情进行朗读,既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阅读,又可以使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
  2.教师注重角色转变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正确定位自己,把自己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而不是阅读信息的灌输者,同时教师在课堂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阅读技巧,可以采取“点拨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阅读时理解文章、体味文章与感知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以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比如根据孔乙己这一课是对人物进行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讨论如果要是自己写会怎样写,通过怎样的描写才能细化人物形象,然后等讨论完再让学生阅读《孔乙己》这篇文章,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能深透理解人物形象,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对文章能得到更加深刻地理解。以《孔乙己》文章为例,教师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三点:他(她)是谁、他(她)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他(她)所表达的情感,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并让学生根据语句仔细分析找到人物描写的规律,从而再今后对于人物文章阅读上可以达到新的提高。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去寻找答案。
3.注重课外阅读教育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可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同时,教师利用课外读物引领学生阅读时要讲究方法。教师应要求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做不同的读书笔记。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让他们摘抄文章上的好词、好句、好段,也可以进行仿句联系,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读完文章后写读后感,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佳句,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习惯;而且,在阅读时教师应教会学生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模式,要求学生掌握浏览、精读、初读三种读法。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对文章本身有更好地理解。
【结束语】教师在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时,不应将眼界局限于教材之中,应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案例。要通过教材,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在今后对于不同文章阅读能够找到规律。总而言之,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针对学生自身情况,用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21(20):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