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小学生志愿者面临的困境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崔团结
[导读] 在面临着升学和补习等紧张的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做志愿者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
       
        崔团结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在面临着升学和补习等紧张的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做志愿者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如何让中小学生在难得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当下值得探讨的课题。通过挖掘他们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广泛多元形式的志愿活动、打造丰富详实的技能培训平台、灌输用心用情融入角色的思想理念,不断引导中小学生志愿者快速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志愿者 、困境
引言
        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奉献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各地纷纷启动。 志愿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呼,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少地方对中小学生提出了做一定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要求。中小学生做志愿者如何才能有更大收获呢?本文通过提出中小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四个实质性困境即中小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时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活动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过于简单、角色投入度不足,来探究相应对策,以便能够使中小学生志愿者认识到参加志愿活动的真正目的并加快自身成长成才。
        
一、中小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现状概述
        当下,中小学生做志愿者已经形成一种潮流。在笔者所处的广州这座城市,我们在寒暑假或周末会经常见到中小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像70后,80后甚至90后这三代人小时候并没有参加多少志愿活动。难道是在新时代的环境熏陶下,现在的中小学生思想觉悟变高了?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种大城市里,中小学生学业可以说是非常忙碌。教育改革的初衷是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但是在社会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每个孩子都是在拼命地学习。除了学校的课程外,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大都报名了各种补习课程,可以说他们非常的忙碌和劳累。但是他们仍然被要求做志愿活动,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希望他们获得高分,也希望他们有动手的基本能力,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心态。
         在广东省,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是相当统一和完善的。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团广东省委联合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等单位开发建设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也称“i志愿”平台)。广东省内的志愿者基本都注册了i志愿平台账号。据2019年5月13日的一条信息反馈i志愿平均每2分钟产生发布一条公益活动!中小学生通过注册账号,可以在自己的居委会附近做志愿者,也可以选择距离远一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说从注册、报名、录取、培训、参与活动等都有相应的流程。然而在这些流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可以继续改善,以使中小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二、中小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明天的“太阳”,然而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更应该去挖掘出中小学生志愿者面临的困难并为此寻找解决措施。可以说在2020年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之下,志愿者人数迅猛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志愿者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此,笔者重点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一)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中小学生志愿者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因此,保障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基础。据腾讯新闻报道,2021年2月3日,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康金街道一小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在执勤中,被人用刀袭击,送医院抢救无效后不幸离世。有谁会想到,做一次志愿者就丢掉了性命呢?然而这却是血淋淋的事实。中小学生在做志愿者时,由于很多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安全问题就更牵挂着父母的心肠。所以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这个问题就值得重视。当前,不少中小学生或三五结对或独自前往志愿服务地点,在做志愿活动时也没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这些都是安全隐患,需要找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活动形式单一
     学校对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要求是以时长为考核标准。所以中小学生志愿者大多是为了完成服务时长任务而选择一些简单的活动或者说从始至终都是同一种活动,比如在假期做疫情防控志愿者,守在大门边,看着小区居民进出。中小学生志愿者站在那里,其实学习不到过多实用的技能,这样反而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光。
(三)培训内容过于简单
     中小学生志愿者在做志愿活动时,一方面是希望完成学校的任务,同时也想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学习一些社会基本技能。

所谓没有人天生会唱歌,也没有人天生会游泳,这些社会技能都需要有人教。然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时间限制,比如地点距离问题等,使得中小学生志愿者在上岗前没有参加正式培训,参加的是临时性的宣讲和简单的实操演示,以至于培训内容过于简单,这也为后面的一系列活动留下了隐患。

(四)角色投入度不足
     常言道,干一行像一行。中小学生做志愿者更应该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去做活动。因为他们给人青春的活力,也更容易赢得成人的配合。成人之间容易引起冲突,但是成人一般不会去为难孩子。然而,大量事实反馈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因为学生们自己并没有真正投入志愿者这个角色,比如小区门口有些中小学生志愿者在做活动时手里却拿着手机玩,有的做事完全没有朝气,有的感觉拖拖拉拉,这些都是没有精气神的表现。
三、大力完善中小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许会叹息,但更多的是应该想办法来改善这些困境,因为我们不会选择放弃这项活动,那就应该想办法把这项活动做好。然而,完善中小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需要社会上众多的力量一起参与进来,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更早地回报社会。
(一)健全志愿者安全保障机制
      保障中小学生志愿者安全是做服务活动的前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志愿者组织都应当向学生们普及安全常识。尤其是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中小学生志愿者提供活动所必需的的防护用品,安全卫生的饮食,保障交通出行的安全,为志愿者们购买必要的保险,活动中做好紧急预案等。政府可以分配志愿服务安全保障资金,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做好权益保护工作。设立多层次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志愿者保护机制。政府、志愿服务组织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志愿者权益安全保护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监测,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志愿者的宣传活动,增强公民对志愿者权益保护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志愿者权益的良好氛围。
(二)提供广泛多元形式的志愿活动
     中小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广泛多元形式的志愿活动,可以增加不同的社会体验,也能增长不同层面的见识。然而中小学生需要参与什么样的志愿活动,能够参与哪些类型的或者不能参与哪些类型的活动,在活动报名要求中也应当标明。比如,开展按摩类、理发类等志愿活动就不适合让中小学生参与。因此,要特别规定参与志愿活动类别的要求,学校在给中小学生留下志愿服务时长的要求时,可以把这些时长分配到不同类别下面,比如生态环保类类多少小时,尊老敬老类多少小时、文明宣传类多少小时等。通过这样的规定,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政府、学校、家庭也要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通过组织多样化的适合中小学生的志愿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到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当中,以便能使他们接受更多元的锻炼。
(三)打造丰富详实的技能培训平台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卖油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中小学生志愿者如何能够让自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游刃有余呢?如何才能孰能生巧呢?志愿者服务组织可以通过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开展讲座,传授经验,传授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们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识的了解,通过直接向学生传授,也可以向家长传授,再由家长和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模拟,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演示。在培训细节上注意培训的频率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培训形式应当广泛多元,增强学生们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四)灌输用心用情融入角色的思想理念
      雷锋同志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志愿精神,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中小学生志愿者通过做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在这个平台里,他们通过做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从中收获成就感,这也会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更加富有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们应当从多层面引导他们用心用情地投入志愿者这个角色,比如社会、学校、家庭都可以通过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正面案例进行宣传,使得他们能够从骨子里意识到志愿服务是一项无上光荣的活动,能够充满热情、脚踏实地去完成各项任务,督促他们不断反思与总结,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向他们灌输这种思想理念,他们才能有这方面的问题意识,进而去养成志愿者是一名城市主人翁的角色,把每一项志愿活动做到尽善尽美,同时也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

结语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需要我们重点保护的一类群体。他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为社会做无偿性的服务,是值得称赞的。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志愿者服务组织等群体都应当及时发现他们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多渠道来为他们提供方便,保障他们的安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热爱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传承雷锋精神,早日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曾楠.中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和对策初探[J].志愿服务,2017  (2)
[2] 徐宇珊.从中学生志愿服务看志愿精神的传承[N].深圳特区报,2019 年12 月10 日第 B06 版
[3]肖雅月 张晓东.志愿服务的伦理之维[J].江苏社会科学, 2021(1)
[4]李芳 莫于川 赵文聘.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志愿者[J].中国社会工作杂志,2020(22)
[5]胡邓 柳畅.志愿服务:中学生不可或缺的特殊体验[N].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20日第02 版

作者简介:1985年,华南师范大学辅导员,讲师,硕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