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   作者:龙黎黎
[导读] 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关系进行论述,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具体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传承人保护、村民就业、传承人传习、游客传播。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龙黎黎  5453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关系进行论述,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具体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传承人保护、村民就业、传承人传习、游客传播。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合
        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精神与历史文化的产物,当然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能够帮助国家培养文化型人才,而且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教育能够为人类社会营造人文环境。文化馆非遗工作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工作,普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工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与合作;承担上级下达的各项非遗相关工作任务;建立和管理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库等。因此,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就十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地方非物质文化单位需要以社会大众为核心,通过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积极融入。
        一、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关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涵就是指被各群体、团体、被独立的个体视作文化遗产的表演以及表现形式,而经过时间的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框架,并利用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方式,形成文化、工艺品等的实物,并将这些实物以物质化与精神化的方式进行传承。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
        (一)传承人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当地非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首先传承人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集中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革命价值。政府改造整村风貌的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完善乡村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需要拨款物质文化的保护单位,从而能够实现对乡村等机构的改造,重新铺设屯间道路,配套建设功能完善的游客中心、餐饮区和住宿区等;修建民俗表演广场和供游客出游基本条件,从而能够实现社会大众与非物质文化的亲密接触。
        (二)村民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范围逐渐宽阔,与之前的村民就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乡村振兴战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的范围更为广阔。收藏、陈列、展示、分享就成为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文化气息以及文化底蕴。对乡村振兴战略而言,仅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全国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趋关注,社会各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充斥市场。以江苏为例,苏州昆剧、刺绣艺术馆、南通蓝印花布、扬州雕版印刷等进入乡村振兴战略。


上述的艺术产品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由此可见,这些文化单位的出现为村民的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也是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文化保护单位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民俗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带动当地的居民就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传承人传习
        利用收藏的产品与艺术品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知名度。具体可以在城市发展规划区域,结合活动的宗旨与政策,利用传承人进行传承,通过设置不同的文化体验产品,以社会活动的形式开展,就能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文化活动的魅力,在这些活动的看展的过程之中,能够体现出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并且重视文化和科技的结合,就能够充分展示当地的地方文化底蕴。文化馆作为地方文化的积淀,承载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文化馆要切实发挥好收藏功能,将地方的文化和民间习俗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创承认传习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社会大众需要注重产品的本身,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展示独具魅力的收藏品,就可以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功能,让社会群体参与其中。在旅游开发中,挖掘当地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从而能够实现对非遗文创产品的包装,组建了非遗项目的表演团队,增加了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体验感,从而全面提升社会大众的参与度。
        (四)游客传播
        借助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功能。比如,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结合城市的优势,可以不定期的举办非遗文化的展览以及交流会,对于上述的形式的日渐丰富,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推动宣传教育的发展。而当地游客的传播也能够不断扩大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需要借助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媒介,然后借助优势化资源,就能够立足于地域、馆情,顺利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的展览内容,我们需要与各级各部门保持紧密的沟通,利用形象的语言和文字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介绍,充分激发观众的兴趣。与此同时,媒体需要借助一定的宣传,具体可以借助电视、广播以及宣传册子,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吸引力。构建宣传策划部门,利用好各方资源,成立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教育部门,借助好各方资源。比如,乡村振兴战略小组可以开展非遗文创艺术品博览会,借助多媒体的传播形式就能够将非遗产品介绍给社会大众,也可以借助电视台栏目,促进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关系。
        结语
        本文通过通过对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关系进行论述,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具体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
传承人传习和保护、村民就业、游客传播、媒体宣传。
参考文献
[1]吴锋, 马建森. 我国非遗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历史回顾及趋势前瞻——兼论"十四五"期间非遗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发展规划[J]. 文化与传播, 2020(3).
[2]龚翔, 杨春华.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助推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J]. 农家参谋, 2020, No.658(12):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