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李玲
[导读] 小学数学老师以学为中心提高数学课堂的思维质量

        李玲
        广西省玉林市福绵区沙田镇南流小学  广西玉林  537034
        摘要:小学数学老师以学为中心提高数学课堂的思维质量,就应当从调动起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入手,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学为中心;教学探究
引言
        当前,在我国教育工作中,教师起着关键的效用,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的时候要以授课成效为中心,并且持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日常授课的时候,持续探究新型的授课方式,持续进行优化,在给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特点分析
        小学数学在小学教学的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对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够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将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内容其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以及数感等等。就以课程内容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小学数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图形和几何、分数和代数、统计和概率以及综合和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突出了以下四点: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以及问题解决。总体而言,小学数学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概念性、逻辑性以及抽象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诸多的影响因素导致数学的学习中会面临较大的学习理解的困难[1]。
2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挥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生的应用能力也会受到制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防止学生走神,会采用说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
        2.2数学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单一,是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一些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从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只停留在教材中,使得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2]。
3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3.1通过创设情景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
        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灵活生动、不受拘束,教师需要配合学生的生动思维对教学知识进行延展,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小学除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分食物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几种分配方法?是否能分配平均?分别列举加减法分配方式和除法分配方式,这样既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不同比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场景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打破学生固化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注重数学方法与技巧的传授
        首先,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影响,学生的学习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数学老师在学生审题技巧的传授时,可以适当借助一些直观性的教学工具做辅助,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并提取题干的关键信息与关键语句,通过描线或者做笔记的形式标注下来,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动手、动口分析问题的表象与特征,在提高自己的审题速度的同时,揣摩出题人的出题意愿与陷阱所在,以便更深入的把握问题的本质与规律[3]。
        其次,小学数学的很多题目并不需要精准计算,学生可以利用估算法或者排除法等快速解题,因而数学老师应当加强学生数学观察、猜测、验证等技巧的传授,推荐你学生在对数学概念与知识有深入了解的同时,可以灵活地将不同的知识点做一些横向的灵活切入与运用,推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比如,数学老师可以把奇偶性的学习与加减乘除的运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奇偶性在短时间内从宏观上对自己运算的结果是否是正确做一个判断,比如两个奇数相乘自己运算结果是个偶数,那么就可以结合两个奇数相乘结果为奇数来判定验证自己的计算过程肯定是出了问题,需要重新再计算一遍。
        3.3创设情境,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所有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个特点,经过创设有意思、矛盾性的问题让学生来自行处理。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个章程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当中的情景,在展示出如三角铁、小红旗或者是三明治等三角物体之后提问学生:还有哪些三角图案吗?那么在此时学生就会积极的发动自己的大脑来搜寻知识,找出各种三角形的图案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教师还可以再次追问: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制作出三角形,此种方式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自然而自然地引导出图形的学习,让学生进行对比得出角的概念:由一个定点两条边组成。借助尺子与纸条,让学生自主制造角,并且指出定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加深学生思考能力,提高对角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创造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3.4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的表现手段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性,概念性和逻辑性,由于小学生的心里尚未发展成熟,所以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积极的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来将小学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变的更加的直观丰富,进而将传统黑板教学的方式进一步的打破,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的活跃。多媒体的设备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最主要的信息技术,相比传统的板书,多媒体更加的直观具体,同时可以实现暂停、回放、放大、视距调整等一系列的多功能模式。多媒体助推下的数学课堂使得学生对于抽象性的数学概念以及定义都可以实现立体的展现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理解。就如直线、射线、线段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概念通过直观具体的动画来展示给学生观看,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知识的深入理解[4]。
        3.5开展探究性的实践活动
        开展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多数学知识是抽象难懂的,开展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模型和四边形模型,通过拉动两个模型会发现,三角形模型不会变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以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师延平.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01(003):116-116.
[2]周凤君.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探讨[J].教育,2017(2):00263-00263.
[3]吴刚红.谈如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小学,2016,000(006):P.119-.
[4]孟宪海.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尝试[J].教育(文摘版),2017(1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