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 刘艳春
[导读] 学习自主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刘艳春
        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  北京市  100093
        
        摘要:学习自主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自主有其“自由”的意味,这种“自由”是学生自信、自我肯定的缘由,这就说明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在传统课堂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当中培养出来,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自觉地展开高效的语文学习,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笔者主要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探讨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希望可激活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无限活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引言
        在传统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本书”“一言堂”“一刀切”的单一化片面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材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1.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校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从目前的教育环境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理想蓝图不能凭空想象,而要考虑实际运用的可能性,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人,对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开发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增长,也是人格的建树,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善于发现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能够吸纳各方面的成长因子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二是具有批判性的反思思维,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和补充,只有做到二者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力,教学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个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2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获得自主成长的关键
        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可将小学教育分为低、中、高三个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虽各有其特点和成长规律,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每一个阶段的学生虽然都是未成熟主体,还没有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但是都已经拥有了自我意识。“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在小学这一成长的关键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学生获得自主成长的关键。此外,自主成长也绝非自我孤立地获得成长,而是要获得外部环境和学习条件的支持。小学生的自主成长更是要在教师、同学等相关人员的陪伴下,获得情感、认知、行为、道德等方面的充分发展。
        2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好奇心是他们进行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开展自主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保持学生的求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学生在学习之初对知识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伴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兴趣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到了一定阶段,甚至觉得学习非常枯燥和乏味,出现厌学情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创设出能够持续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课堂内容作为媒介,创设或及时更新教学情境。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课堂,尤其要注意适当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已有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受到情绪上的感染,获得思维方面的启迪。


        2.2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在新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显著,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开展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依靠学生主体的力量,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所谓自主学习,不仅是需要学生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是需要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展望未来对近几年学习的规划、学期初对本学期学习的规划、每月乃至每周学习计划,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尝试、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规划,都可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
        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及时反思目标的达成,进而指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摸索更多的学习规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农村地区学生可能更加缺少家长对学习的有效指导,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进而形成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在充分了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普适性的学习方法和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法,掌握不同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科学地开展小学语文课程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需要在授课环节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地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学习难点,通过有效的点拨指导、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3改进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
        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整合教师、家长、同伴和学生自身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力量,可以促进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同主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因人制宜,各有侧重。教师应加强语文学习、自主成长方面的评价,以评导学、以评促学。家长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和鼓励,关注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的自评、互评活动有助于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增强改进与提升的动力。教师应关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以良好的学风、集体的力量促进每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教师的鼓励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所在,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领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成绩上的进步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学习反思、经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于退步了的学生,教师更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指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动力继续学习下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结束语
        小学生处在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探索出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多种可行性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扮演好自己的主人翁角色,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学科的知识,掌握好该学科的各项重要学习技能,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以后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淑荣.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5(7X):129.
        [2]靳喜娟,王伟.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6(23):52.
        [3]黄晓华.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才智,2017(26):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