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唐凯
[导读] 语文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包含几个方面,

        唐凯
        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镇中心学校
         441106
        摘要:语文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包含几个方面,阅读、写作等。在语文课程授课当中,阅读教学十分关键。教师需要指引中学生投入到语文阅读活动当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课程知识点和技能,有效拓宽他们的眼界以及视野。针对处在中学时期的学生而言,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十分重要。为了保障此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师可以将文本阐释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其中,指引中学生针对具体的阅读资料进行深刻全面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现状;对策
引言
        文本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之中常常出现原本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文本难以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降低教学效果的现象。为改变这样的状况,运用文本阐释的理论与方法是可行方案之一,加强对文本阐释的价值及教学策略的分析对于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阐释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许多学生在拿到文章材料,开始阅读文章时,习惯第一遍匆匆扫视而过,可以说第一遍就是寻找每一段的主旨,但由于阅读时间过短,阅读速度过快,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因此文本阐释被引入中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取文本阐释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文章主旨和内涵,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内涵,这种细读的阅读方式对于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都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阅读知识,也通过教师的教授积累了一些阅读方面的技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针对中学生而言,阅读内容十分重要。如若忽视了此方面的内容,便会导致阅读教学活动丧失灵魂,难以提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经过文本阐释教育教学活动,让中学生针对阅读材料展开精细化的阅读,让他们对具体的阅读内容拥有更加细致的了解以及掌握,中学生面对具体阅读内容的时候会展现出情感方面的共鸣,这对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指引中学生掌握具体的解答技巧和方式方法,培育他们的素养以及阅读水平,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以及语文思维。
二、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现状
文本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决于语言教学对文本可读性的重要性。书面解释是对文字值和词义的哲学思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课题,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趋势。第一,鉴于全球化,西方中间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新引进的西方文学预示着中国文学的理论趋势。面对纺织业对创新的追求,《西方文学宣言》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在引进西方解释文本时,文本却被抛下了它的土壤、语言以及民族精神和情感价值。第二,通过解释各种文本,再次突出读者中心。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和主观体验,教师不能限制和取代学生的思维。解读文本时,读者的文本体验高于原文,首先被提及。此外,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和评论的主观选择等因素也影响着,文本的误导性可读性可能会出现在当今的课堂上。最后,文本说明中有一个内部解释,它侧重于外部解释,忽略了从文本中得出的内部解释。当然,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方式来解释文本是有帮助的,但外部解释不应作为起点,而应作为文本表示的工具。忽略文本的内部解释可能导致文本失去意义。汉语传达了外来理论带来的威胁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重建文字表述的重中之重。


三、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对策
        (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
        在文学观念中,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知识并不只有一个答案,任何人都能够找到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多元化的特征才能让文章呈现出美感和艺术性。在阅读课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只从一个角度进行理解,应该努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解读,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在不同的角度下感受文章的美。另外,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评价文章的方向,让学生正确对文章进行评判,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文章的特点,并努力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曲解,应该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运用科学有效的形式对文章中的知识进行感悟,找到创作者的真正创作主旨,从创作者的层面对文章进行理解,感受文章的本质
        (二)还原法深刻领悟文本
        文本语言通常含有原始意义和比喻意义、引申意义,有内涵、有外延,细读文本不仅要将文字读懂,还要将其背后隐藏的精神与情感读懂,利用还原法就能深刻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首先从文本语言里将其本来的意义还原出来,其次将其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做对比,找到矛盾之处,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换言之,在文本阐释中要拽出文本背后的东西,将其还原成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使文本内容表现更加丰富、精彩。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写的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部分教师可能认为要深入分析、讲解作者对百草园的描写以及雪地捕鸟,第一段的“乐园”似乎可以不讲,好像乐园就是字典里的含义。然而使用还原法,字典里的乐园是指天堂、伊甸园,必定是风景迷人的地方,作者在文本中说是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自己的乐园,容易让人产生用词不当的感觉。其实文本中的乐园不仅有字典里的含义,也有另一层含义,即形容尽管场所景色不美好,却充斥了作者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和童趣,从而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三)同类细读扩展学生思维
        通常情况下,文本内容属于精选之作,作者需要把自身的实际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使用文字内容充分表达出来。所以需要使用相同类型的细读,指引中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阅读活动当中,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实现中学生阅读方式方法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在文本素材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现象下,中学生在对文本内容展开细读以后,可以把文本当中含有的知识内容展开深入加工,保障他们的阅读水平以及成效。与此同时,中学生在针对相同种类文章展开阅读的时候,需要提升他们的理解水平与阅读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课程知识点,在相同知识点出现重复现象的时候,需要更好地记忆知识点。在中学生细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同类细读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指引他们投入到具体的阅读活动当中,将文本阐释独有的优势以及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相同类型的文本内容展开收集作业,在碰到相同类型文本内容的时候,需要实现类似内容的有效整合以及教学,让中学生在相同类型的细读活动当中,针对具体的思维方式展开训练。所以中学生在针对文章内容展开细读的时候,需要使用同类划分的方式方法。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阅读主动性,指引他们把自身掌握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运用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推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涵和精髓。此外,中学阶段的文本阐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宽知识面,培育学生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教师要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不断探究文本规律,创新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指导学生正确的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注重交流反馈等方式,积极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达到语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玮婧.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立足于文本的多元解读[J].课外语文,2020(28):24-26.
[2]廖丽雯.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坚守[J].文学教育(上),2020(08):90-92.
[3]朱晓霞.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方向[J].林区教学,2020(04):66-68.
[4]李健.以文本为中心: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方向及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04):72-73.
[5]王婷婷.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过度化现象[J].文学教育(上),2020(04):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