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哈尔滨市闽江小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所以,在当前背景下,只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发生作用,不仅使小学生能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乐于去弘扬和传承,并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传播
引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并充分利用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还要让小学生深刻体会语文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意义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内在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全面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播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外,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尤其吸引学生。语文教学应注重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态特征,挖掘汉字本身蕴涵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事等传统文化资源,赋予每一个汉字独特的象形意义,不仅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汉字的特征,产生学习兴趣,实现从被动读写到主动读写的转变。
1.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维。读写教学中,汉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渗透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读写的基础上发展书写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休”字是“人”与“木”的组合,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在劳动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休息。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一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不再把它当作普通的文字符号,而是在脑海中浮现出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画面。在识字教学中,自觉地把传统文化渗透进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1]。
2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方法
2.1强化认字、识字,提高文化内涵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托认字、识字教育,逐步挖掘学生的语文需求,使学生在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后,掌握语文内涵,开拓语文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可以将教学内容情感化。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框架语文教学,不断将各种声音立体化、直观化,从而在冲击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为了使学生感悟到汉字的内在魅力,教师可以加大字、词、句的教学力度,结合古人的相关作品,配合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不断增进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2]。
2.2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但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紧扣课本教材,从课本教材中选取蕴含浓厚悠久历史文化且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对个人内在气质与外在表现的强大影响力。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从分析诗词表面意思开始逐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份无限的热爱之情不仅能够激励全体小学生明确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还能够引导全体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将热爱祖国与家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诗人李白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构思奇特且语言生动形象,是状物写景与抒发情怀的范例[3]。
2.3依据民间故事感受传统文化
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材内容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或者是教材中的一些古诗词,也与传统的文化节日有关。对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截取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些传统节日,或者是将这些文化进行引申,借助民间故事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李商隐的《嫦娥》时,教师就可以普及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美好传说。如,将民间故事“嫦娥奔月”向学生讲述,再由学生尽情即兴表演,使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熟悉并了解“月饼”的由来。再比如,学习《乞巧》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这既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一种人们对“权势”的抗争。诸如此类的故事有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自行查阅一些民间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这样也能在进行文化传承中,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成长[3]。
2.4知识延伸,透过阅读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的知识延伸,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以此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一系列经典名著的教学篇目时,教师完全就可以给学生推荐原著进行阅读。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时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由经典原著改编的影视片段。通过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与课文中相关内容的直接联系,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以想象力的带入实现对文字知识的认知,进而就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并保证学生可以在此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创建的教学活动中[4]。
2.5联系实际生活,开展主题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办法。为了使活动更具效果性,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书法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操。依托王羲之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学力度。从书法、绘画的角度,挖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激情比赛,促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另外,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更具实效性,教师可以将文化元素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写诗词、画国画、练书法等习惯,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语文生活。
2.6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传统文化渗透
在当前小学教育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年龄等因素,他们往往比较活跃,注意力不够集中,学校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初等教育是比较功利的,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入学率,却从来没有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此,学校应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转变传统观念,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开设汉语课程,拓宽学生视野[5]。
结束语
总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不仅能塑造学生的学习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主动汲取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08):67-68.
[2]张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7):43-44.
[3]范国新.中华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光彩[J].安徽教育科研,2020(14).
[4]陈正贤.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文理导航(下旬),2020(08).
[5]李玉杰.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J].辽宁教育,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