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情境 构建语文“动”课堂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张英姿
[导读]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英姿
        长沙市望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内容摘要】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利用情节表演、配乐朗读、角色扮演、身份假设、场景对话等形式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想,体味作者的情感,并联想到生活中所遇见的类似情景,产生情感的共鸣,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语文人文内涵。
        【关键词】妙用 情境 人文 内涵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带有大量具体形象、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载体的语文相对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言,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情感体悟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得出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一篇文章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和体验,而这不是可以简单地用对错可以衡量的,因为这也是读者的二次创作,是基于作者原始情感的再创造和再升华。怎样做到让学生最大程度接近作者的情感表达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作为引领者,学生作为主体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品味、去感悟作品中的丰富人文精神和内涵。
        作为浓缩丰富人文精神和内涵,浸润作者独特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其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好方法,它表现出教师对文本的有个性的创造性的独特理解,也表现出教师设计教学的匠心和手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节表演、配乐朗诵、角色扮演、身份假设、场景对话等形式设计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语文人文精神和内涵。现就语文情境教学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妙设情境,提升鉴赏。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有效沟通和融合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审美经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已有审美经验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意外之道”,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上的极大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成效。《荷塘月色》是一篇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荷塘和月色也是经常见到的事物,怎样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出一幅不同平常的图画,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思绪呢?于是我在《荷塘月色》的开头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入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这是一轮圆圆的明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思绪颇不宁静,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那样的令人陶醉,那是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工笔画。作者将有感而发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下来,于是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名画《荷塘月色》。”散文化的语言设计让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利用语言,营造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并在鉴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妙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并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例如教学《将进酒》时,我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描绘了一场有李白、孟浩然和白居易参加的唐朝酒会,通过三位诗人关于饮酒的诗句的个性差异营造氛围,创设了与课文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趁势引入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妙借情境,升华情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节奏、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蕴,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辉,闪耀着作者独具特色的智慧闪光,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但由于年代久远,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语音语调等方面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而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的局限和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诗人们曾有的生活或情感,无法感悟诗歌中或咏物寄情、或离愁别绪、或慷慨激昂、或建功立业、或扬鞭跃马、或抒情启思、或托物言志等各种独特的意境,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与“境”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古诗词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更需要我们教师去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放飞想象,融入情感,升华体验,去感受美,亲近美,欣赏美,进而提升心灵,发展智慧。针对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上,着重抓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作者作品资料,录制视频作业上传至班级钉钉群。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挑选有代表性的视频作业分析品味,并让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动起来。(2)情境导入,酝酿情感:面对爱国这一博大精深的话题的时候,单调的文本阅读和讲授并不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于是我以《不能忘却的历史》视频导入,通过视频中极富冲击力的画面,唤起学生心中浓厚的爱国之情,引发学生的思考。(3)教师范读,引发共鸣:教师范读并做朗诵方法的指导,以声传声,以情传情,直观形象,让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朗朗上口中,最大程度上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感受语言的魅力。(4)分析意象,品味情感:课件展示诗人形象和抗战时期的悲壮画面。进而讨论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最动人的是哪一句?诗中有哪几种意象?通过聆听与思考,分析与辩论,充分感受、解构作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提高其感悟、理解、表达、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有所得。
三、妙用情境,提升情怀。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观现实,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学的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开启知识之旅的钥匙。用轻松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厚重的哲理,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所取得的教学反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想象,在阅读中收获,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在愉快中记忆,在想象中深入,在思索中升华……
         例如《胡同文化》的情景教学的创意:将日渐衰败的胡同与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夏做对比,在对比和思考中升华对胡同文化的认识。继而布置情境任务:社会在发展,城市在扩容,人们观念在变化,面对传统的胡同文化和现在的科技发展你该怎样看待呢》再模拟焦点访谈,推选一人为主持人,其他各组学生推选一名代表谈谈自己看待胡同文化!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有情可发,自然生发出对胡同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感悟。
         情境教学,针对中职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形”生“趣”,以“情”生“智”,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和探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语文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致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彭邦云《以情境教学为契机,丰富学生语文的人文内涵》,文教资料,2011,(6).
[3].成玉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