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四川省渠县三汇镇第一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这门学科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采取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差,因此,教师便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容易的理解方式去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景中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投入,使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这一问题,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所包含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感到其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便需要采取一种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情境的融入,而更加容易的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内容来进行情景设计,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优良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下对自身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进行提升。
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先进的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项技术来进行情景的创设和气氛的营造,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具体的画面,而对文章中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且,这种方式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投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感悟和体会,而掌握更加丰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渠道,使学生拥有更加优良的学习效果和听课质量。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威尼斯的小艇》这节课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文章中所出现的事物以及场景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展现,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这种展示方式,而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文章中所营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逐渐发现文字的魅力之处,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文章内容进行学习和分析。
2.利用角色扮演来进行情景的创设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扮演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过程而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产生最好的表演效果,便会积极、踊跃的去分析所要表演的文章,这样便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更加优良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态度。
例如,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这节课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文章而对文章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表演而对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而对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等产生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加重视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活动的仪式感,这样便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3.创设实践教学情境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被局限在教学课堂中,这样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景下产生更加良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学习语文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加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开展一些户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真实的情景下去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荷花》这节课时,教师便可以也为学生开展一次赏荷花的活动,让学生积极、踊跃的进行参与,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真实的观察到荷花的形态,并能够在活动中回忆起教材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几方面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包括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利用角色扮演来进行情景创设、创设实践教学情景这三方面,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雷万炳.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当代家庭教育,2021(08):126-127.?
[2]邓宝红.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10):74.?
[3]曹婧.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