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 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受到高度重视,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师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新教学时代的数学老师,应该意识到更新课堂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学生产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发掘多样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构造高效率的课堂是现在老师们教学向往的方向。在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新课程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指导。需要老师们以学生为焦点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的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完成新课程变革后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设计课前疑问,导入教学主题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需要学生有活跃的思维转换能力,但是在之前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专政”的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思考的机会。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输送,导致数学的教学课堂没有生命力。学生对于学习的数学知识并没有什么期待,这对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是很大的绊脚石。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设计疑问导学,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独立的探索。
例如本人在进行《角的度量》”这一课的内容时,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会有关于线段长度的测量,在进行角的测量时,我就会采用疑问导学的方式,在课程开始前设计好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疑问心理,之后再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测量方法,那么角的大小怎么测量呢?2、测量角需要什么工具呢?是直尺嘛?3、角的度数是怎么设定的呢?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本小节的内容产生疑问,之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个角进行角度的测量。引导学生思考半圆尺的刻度设计含义。给与学生启发,让学生联想到一起,在之后系统的展示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这样的疑问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借助于微课堂,点燃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微课,首先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微课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备课时可借助网络搜集相关教学资料,突破照搬教材的束缚,以此扩大教学资源,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无法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使教师能够借助微课堂不断优化教学环境。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中,我就会借助微课进行课堂引入,利用多媒体PPT呈现常见的平面、立体图形,使学生更好地观察,从而获得知识。研究具体的三角形分类时,可将三角形各个角标出,通过动态形式呈现,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建立直观画面,提高其概念认知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习热情。
三、建立探究式的数学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的重要内容,这要结合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展开数学的学习,同时还能在学生独立展开学习的基础上,来通过一些专题性的活动或者是讨论探索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探究性和创新性,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建立探究式的数学情景,可以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来进行,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从专题性的角度来进行,以灵活性的方式来展开学习。以立体几何的探究学习为例,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文字性题目,如通过自己动手创作的方式,利用多种工具,来制作一个最少有两个规则多面体的组合模型,可以自己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多人合作,结合课上时间有限的条件,最好是小组合作。在制作的基础上,然后展开模型体积的运算,得出最后的数字。这样的练习方式,是非常灵活的,给予了学生很多的学习空间,并且让学生能够通过手动操作来制作出对应的立体图形,不仅便于学生加深对于立体图形的属性认知,也能结合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的理解来展示出自己所认为的立体模型,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性,感受数学别样的学习魅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已经不再适用。新课改更看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方面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主动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也要以这些方面作为核心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迎合新课改的潮流继而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军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2)
[2]高丹.寓教于乐,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1)
[3]秦淼.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