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惩戒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韩杰
[导读] 教育惩戒的相关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
        韩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教育惩戒的相关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小学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运用教育惩戒的三个不同策略:为教育惩戒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新的视角,为教育惩戒的理论体系添砖加瓦,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使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教育惩戒时有更多的策略,并且将本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帮助自己更有效、更合理地对产生错误行为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
策略之一:先扬后抑
        [案例1]一年级的张爽刚刚入学,特别爱说话,连上课时也随便打断老师讲课,大声说话。每一个任课老师都觉得头疼,对于老师的批评,他变本加厉,说得更欢,班主任张老师对此很是头疼。
        在一次劳动中,张老师偶然发现张爽劳动十分积极,便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还任命他为劳动组织。劳动结束后,张老师私下里指出他的种种不足之处,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教育他,张爽诚恳的接受了,并保证改正自己的行为。
        [案例2]六年级的赵明很大大咧咧,与同学们相处的十分融洽。但是语文李老师经常批评他字写得“狗爬”,对此,赵明不以为意,总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不需要手写了。
        一天,李老师把赵明叫到办公室,对大家说:“老师知道你性格很开朗,跟大家关系很好,但是你想不想让大家对你的字也刮目相看?”赵明想尝试一下,于是李老师指导赵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练习同一句话“猜猜我是谁?”一星期后,李老师将赵明写的“猜猜我是谁”投影到屏幕上,让大家猜是谁的字,结果所有人都没猜出这是赵明的字,甚至有人说“我们都认识赵明的字,赵明不可能写出这么好看的字”。赵明听到了大家的评价非常尴尬,李老师让赵明上台当着大家的面写了一遍“猜猜我是谁”,大家十分惊叹,纷纷对赵明竖起了大拇指。从这以后,赵明一有空就拿出字帖练字,书写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获得了书法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案例1中,性格张扬的张爽有上课插嘴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经常受到各个任课老师的批评,但是事实上严厉的批评非但没有使张爽的不良行为收敛,甚至变本加厉,这是由于张爽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教师的关注,无形间强化了张爽的不良行为,在传统的教育惩戒观念中,此类问题的正确解决方式是运用心理学中“消退”的理论:教师对其进行有意忽视,张爽多次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注后,会逐渐觉得自身行为的无趣,从而降低此类行为的产生频率。这样的处理方式固然可以改正张爽的不良行为,改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效率,但是容易导致张爽对上课失去兴趣,就此消沉,因此对张爽个人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合适的。
        在案例2中,李老师的目的是提高赵明的书写技能,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选择督促学生进行描红、临摹等,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赵明的书写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实际的实践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效果呈现得比较缓慢,学生的提高程度也十分有限,并且容易反复。因此传统的练习法不是最佳选择。
        以上两个案例都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两位老师均避开传统的教育惩戒形式,选择先扬后抑的教育惩戒形式,先对学生进行表扬,使其先行获得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其“想要更多表扬”的心理,从而产生主动改正错误的动力,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改正不足,并且作用时间非常持久,符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实施教育惩戒的发展原则。
策略之二:先苦后甜
        [案例3]中学二年级的威廉,是个开朗的孩子。一天,正在上数学课,威廉滔滔不绝地和同桌说起话来。严厉的乔治老师发现后,以严肃的口吻对威廉说:“下课后来办公室找我。”
    威廉忐忑不安地进入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的惩罚。

乔治老师的态度却出人意料的温和,只是语气坚定地说:“我要罚你写一篇1500字的文章,讨论教育对经济的影响。”2天后,威廉把写好的文章交给老师,乔治老师仔细看后,退回文章要求重写。如此5次,直到乔治老师对这篇文章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乔治老师将这篇经过反复改写的文章推荐上去,参加征文比赛。3个月后,老师高兴地在全班宣布了征文得奖的消息。这是威廉平生第一次得奖,在这次惩戒后,威廉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由此迷恋上了写作和教育。
   [案例4]某小学二年级3名小学生因未完成作业,年轻的班主任勒令他们抄写50遍“记得完成作业”,以示惩罚。被命令抄写的孩子年龄多在七八岁左右,是二年级学生。之后的一个星期3名学生每天都按时交了作业,但一星期后,又有2名学生忘记了完成作业。
        在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错误行为都采用了书面惩戒的形式,但两者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却完全不同。
        案例3中,威廉老师以写作文的形式惩戒课堂中讲话的错误行为,表面上没有针对性,但在课堂上以严肃的口吻提醒威廉,实质上已经起到了警告作用,威廉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乔治并没有因此便原谅威廉,直到威廉六次重写之后将文章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准并在比赛中获奖后,才算是达到了惩戒的目的——威廉迷恋上了写作和教育。此案例中,老师乔治帮助学生获得了平生第一次得奖的成功体验,培养了威廉的积极品质,既使得威廉改正了在课堂中讲话的错误行为,又培养出了她新的能力,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教育惩戒。
        反观案例4中班主任的惩戒方式,虽然十分具有针对性,但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六百字的抄写惩罚显然过重,并且对学生新能力的培养并无作用。虽然短期内起到了减少错误行为产生的目的,但很明显间隔时间较长后学生容易再犯。并且在此次惩戒中,三名学生极有可能因此对班主任产生不满甚至畏惧的情绪。
        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初次产生错误行为或产生错误行为次数较少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案例7中的“先苦后甜”策略,选择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戒,减少或消除错误行为的产生,并且通过所选择的惩戒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培养积极情绪,从而起到升华的作用。
策略之三:心理暗示
        [案例5]:B小学五(3)班的学生活泼好动,纪律性不强,男生大多爱打篮球,其中小伟是最佳代表。新班主任接班前,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小伟是大家的“头”,在篮球场上大家都听小伟的,但是他又是带头违反纪律最多的学生,有一点小聪明,但是管不好自己。新班主任了解这些情况后对小伟说:“小伟,我听说你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篮球打得好,学习成绩也不错。我看你那么醒目,相信你管理班级肯定也有一手。老师决定让你担任班长,一定会做得很出色!”一年后,小伟果然不负期望,将班级管理得很好,成绩也逐步上升,他说:“我情愿自己辛苦,也不远辜负老师的期望。”
        以上案例中所展现的便是心理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中运用策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影响,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班主任工作的大量实践表明,只要巧妙并且及时的进行心理暗示,就能让暗示变成力量,有效的改变一个人,重铸一个全新的灵魂,符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实施教育惩戒的发展原则与个性原则。
        心理暗示即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的过程是一种双向心理交流的过程,暗示者不明确表示用意,用含而不露的方式影响他人,受暗示者则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了影响。由于心理暗示不具有强制的特点,因此学生在接受暗示时往往影响很深,并且心理暗示以无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但能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当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出现不可避免的不良行为时,小学教师可以使用“先扬后抑”、“先苦后甜”以及“心理暗示”的策略实施教育惩戒,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帮助其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走的更加一帆风顺。这说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论选择怎样的惩戒策略,其宗旨都应是改正学生错误行为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其积极品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