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慧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漕河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特别强调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的各种教学和幼儿一日生活中去,使幼儿从小具备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十分必要。我班门弄斧提出:实施生态化育人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幼儿园 环境教育 领域渗透 环境创造 亲近自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园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教学形式,围绕不同的环境教育主题,有计划地组织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必须在各领域、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与环境教育目标相关的因素,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及时剥离有悖于环境教育目标的部分,努力实现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各领域、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与各领域、各学科的渗透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创设绿色育人环境,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精神,我们应充分开发空间资源,打造节能设施;师幼共同收集自然物和废旧物进行环境创设,逐渐形成绿色、环保、可探究互动式环境。巧妙设置集办园理念、教育内涵于一身的园所环境。园内公共空间的蓝天、绿地和林木图案;潺潺流动的水幕墙;集山、水、动植物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池,向师幼展示着自然和谐之美,传递着保护环境的意义,蕴含着绿色环保、成长乐园的双重内容,同时也将密云人守护水源的责任理念传承给幼儿。
坚持“为幼儿创设可体验的生态环境”原则。幼儿园应设计种植区,种植栏,种植墙,为幼儿种植、观察等活动开辟自主发展空间。园内应设置废旧物分类箱,每天收纳幼儿收集的废旧物和自然物;每个班级也设置“垃圾分类箱”,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回收。我们将幼儿收集的废旧物品整理分类投放到各个活动区,从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同时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蒙台梭利认为:“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是一个精神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充满了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物质营养。新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和儿童都和环境发生关系,虽然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其内在的本能引导的,但外部环境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媒介。
二、创造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
(1)创造自由发展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精神生命自然得到发展,并揭示它内在的秘密。因此,我们在园内、班内尽可能减少障碍物,让环境更适应幼儿内在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孩子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我们在班内提供了对孩子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供孩子创造,使孩子变得独立,丰富其精神生命。
(2)创造有秩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安静而有秩序地生活,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快乐地成长。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必须能满足幼儿天赋的发展需要,因为幼儿的生长和发展有赖于有利的外部条件;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实际上为幼儿开拓了一条自然的生活道路,没有这种有利的环境,他的精神生命就不能发展。
(3)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园内资源,尽量为幼儿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绿色环境。园内应开辟有竹林小径、种植园地、沙滩等自然场景的活动场地,让幼儿观察、了解、感受不同的生态环境。各班窗台要开设有自然角,让孩子们学习照料、观察、感受植物种类的多样化。
我们还要组织幼儿共同设计“不随地吐痰”,“少一个脚印,多一块绿地”等,一些富有情趣的环保标志牌。
三、结和各领域教学,引发幼儿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幼儿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从学习内容上看,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环境教育帮助幼儿从各种角度全面理解环境系统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环境教育可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各领域教学之中。
(1)寓教于乐,开展游戏化的生态环境教育
在游戏中渗透自然教育的内容,幼儿更容易接受,这些游戏化的、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教育活动使幼儿逐步了解了一些成人也不太注意的生态知识,如绿色食品标志、生态标志、白色污染、噪音的标准等,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幼儿以后建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打下基础。
(2)变废为宝,创造性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为了提高幼儿的环保创新能力,幼儿园应开展一系列“变废为宝”的创造性教育活动,把废物收集起来,变成有用的玩具。把一个个牛奶瓶子向上垒高,就成了一座座“高楼”。当牛奶瓶倒地的那一瞬间,又成了“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欢声笑语……在游戏、制作过程中,幼儿明白了废物利用的道理,并使幼儿的亲自然的情感转化为真正的保护性行为,同时又能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亲近自然,释放天性
我国著名学者、自然之友主席梁从诫先生曾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中说:“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护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么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孩子们亲近自然,在大地尽情游戏,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而且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与陶冶。”工作中,我们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让孩子用激情拥抱自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认识自然,用心灵体验、感悟自然。自然中,小草有生根的土地,花儿有开放花蕾的空间,鸟儿有歌唱的平台,孩子也有了放飞心灵的时刻,他们扑进自然的怀抱,和各种生命打成一片,认真地观察昆虫,用泥土为蚯蚓盖房屋,拯救小沟沟里的蝌蚪,倾听花儿的言语及树叶的吟唱,感受着自然万物中一切鲜活的生命形象。
五、打造家园联动模式,共建生态教育新途径
有人说“摇动摇篮之手是推动摇篮之手。”还有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操在母亲之手。”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摇篮,家庭生活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注重把环境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为依据,根据互动原理,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活泼地接受教育。如在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在幼儿了解了一些关于垃圾的知识后,我们再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如何做好垃圾回收工作,以减少垃圾,保护资源。首先,我们要求幼儿与父母在家中进行调查,注意在家中扔垃圾的情况;其次,由教师引导幼儿拟订出在家设环保箱、垃圾箱,回收可利用垃圾,定期送回收站等方案;最后,鼓励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活动。此外,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园环保活动,如“巧用废旧物”、“清山、绿水、蓝天亲子环保画展”、“绿色行动、家庭植树”等活动。幼儿在这种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大大提高了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产生了互动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惠芬.浅谈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教育策略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6,000(005):46.
【2】傅雅琴.让儿童的游戏亲近自然——浅谈幼儿生态化游戏的开展[J].读写算,2018,000(0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