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倪广富
[导读]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力度,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
        身份证号:412725197212****78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力度,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成效显著,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尚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应提上日程,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模式、健全投入的长效机制成为加快补齐短板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模式
        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业的大力配合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才使其成果遥遥领先其他发展中国家。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而融资问题是抑制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推进融资模式的升级和创新,有效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融资难题刻不容缓。
        1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城乡规划编制滞后,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建设已超出规划深度,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问题比较突出,抓紧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其它各类修建性详规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城镇管理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城镇管理水平比较低。二.城乡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缺乏,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县乡财政困难,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民间资金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资金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三.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
        2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模式
        2.1地方政府应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
        地方政府要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需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探索构建多重融资主体。单一的以政府为投融资主体的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地方政府带来债务风险,且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庞大、复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需求,探索新的融资主体迫在眉睫,如基础设施、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都可以作为新型融资主体,提供新的资金支持的同时,为政府分担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其次,政府应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并给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投融资政策支持方面,应从政策性金融、开放性金融等方面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支持力度,并探索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最后,在融资模式和融资渠道的选择方面,应根据不同融资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探索出适应各融资主体的融资模式,使各融资主体均能发挥自身优势,为城乡建设提供融资资金支持。
        2.2建立吸引金融支持长效机制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是系统性工程,金融机构的参与需要政府、法律、社会等各方配套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层面,需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责,从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两个角度建立促进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防止资源配置方式的扭曲。鼓励通过财政与金融合作,按照市场化的理念,采取担保、贴息、奖补、风险补偿、设立基金等方式,加强金融支农正向激励。社会层面,加强产权、法律、信用体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降低金融机构交易成本。
        2.3积极探索有效城乡一体化路径
        回顾过去多年来海外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日本和韩国在亚洲国家中做得尤为出色。

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根本性制度有效的避免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并且其重视城市化过程的总体布局,避免出现“城市与农村地区”和“贫民窟”。在当时条件下,日本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且发展了农业,确保了大米完全自给自足,大多数蔬菜也是自给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采取了开展“农民副业企业”计划并实施“新村工厂”规划和转向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战略方针使得韩国经济开始起步并获得快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之一,拥有充足的市场资源和创新活力。在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调整分配和建立比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初步路径选择,部分省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高质量的发展。在脱贫攻坚阶段,城乡一体化路径推进精准扶贫的发展还需要在乡镇政府机构的精简规划以及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只有选择好有效的路径,城乡一体化推进精准扶贫双轮驱动才能更加具有现实价值。
        2.4金融资源均衡化配置规避要素在城乡间的错配,释放要素潜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核心作用是配置资源,也是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连接的纽带,人们生产、交换的这些过程都由金融活动来完成。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更加旺盛、更加频繁。现代农业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也培育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巨大市场。为规避要素在城乡间的错配,释放要素潜力,就需要规避要素市场扭曲,实现要素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使得农村比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通过金融的驱动力进一步释放农村被抑制的要素潜力。
        2.5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一要理顺机制。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有一个主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成立一个由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由公安、财政、民政、农业、土地、劳动、建设、计划、工商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该战略的实施。二要清理政策。对现有的一些政策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包括户籍、土地、就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凡是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对进城农民歧视的政策,都要进行修正。
        2.6公私共同经营PPP模式
        PPP模式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较广泛,传统的PPP模式是以地方政府为融资主体,庞大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多的隐型负债。对于经营性的基建项目若采用公私共同经营的PPP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运用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分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营风险。同时,社会资金的进入,可为城乡基础设施的经营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指导。当然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享受共享利益的权利和共担风险的义务,在与政府的有效合作下,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也更有保障,可以说,公私共同经营的PPP创新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城乡一体化基础建设的融资难题。
        结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资金筹集问题尤为重要,解决好融资问题能更好地助力国家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布局。
        参考文献:
        [1]黄梓蔚.城镇化建设项目融资方式比较探析--基于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J].项目管理技术,2018,12(11):98-102.
        [2]金虹.旅游特色小镇融资模式选择[J].学术交流,2018,(08):98-106.
        [3]孙伟.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融资的经验性规律及策略优化--基于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经济纵横,2019,(7):120-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