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形势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   作者:张杨
[导读]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新高考改革,

        张杨
        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130000
        摘要:21世纪第二个十年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是从基础教育的出口即人才选拔的方式这样一个关键地方入手,从而倒逼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要求从教育、教学,乃至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变革内容纷繁复杂,但到头来却扣回了教育的终极命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在目标明确的引领下如何提升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并做出相应的举措。本文就是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提出几点对策略,以便于教师能够及时调整和适应新课改、考改的时代变革。
关键词:新高考、核心素养、育人方式、理性选科
一、新高考改革的历史背景及改革内容
        旧高考内容虽有可取之处,即公平、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公平从人的发展潜质上来讲,就难以经得起推敲。选拔方式的单一就造成了唯分数至上思想意识,我们让学生跳进题海,反复刷题,机械训练,这种教育方式压制了孩子身心发展的个性和潜能,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难以保证每个人充分的个性化发展和提升,也很难培养出顶尖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国务院从2014年考试试点到如今的全面推广以至于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考试变革及录取方式也有着较大幅度的改变,即分类招生、多元录取、综合评价。所谓分类就是把过去单一类别的裸分录取变为应用型大学的注册录取和三位一体招生、强基计划招生等等,这样就把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唯分数的录取方式搭建了一条条立交桥。多元录取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长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组合,从而形成考生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最后就是综合评价,在高校录取考生的时候,不仅仅要依据其考试成绩,即高考及学业水平考试,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简而言之就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的表现情况。
二、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问题
        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组织管理是新高考改革启动后带给我们学校最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无论是3+1+2还是6选3甚至是7选3等,不管哪一种方式,学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学统一的课程,学校一定安排好学生走班学习,安排好教师走班教学,但这其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等问题。比如之前给学生的“配餐”、“套餐”到现在的“自助餐”,学生会面临着一定的迷茫或出现选择困难症。再比如如何真实具体的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如何走班排课、如何分班选课、如何成绩分析、如何填报志愿等。当然,这些问题并非无解,我们就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新高考改革的具体应对策略及办法
        虽然高考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但是已经有先行者踏出了这一步,我们在总结它们在新高考改造中走了哪些弯路,有哪些经验,有哪些不足,还是基本能够梳理出我们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方案,我将从五个方面逐一展开介绍。
(一)理性选科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选择的组合数增加了,到底哪种组合能够在高考中显示自己的优势,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十分困惑的事情,也暴露诸多的问题:如功利心态下的博弈选择情况严重,学生盲目下的焦虑和无助,选科考虑片面等。所以希望学生在选择科目时要择己所好,择己所适,择己所长,高校所需,要综合考虑学科成绩、支持资源、生涯目标和招考要求、家庭资源和与学科相关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来做好选科决策。只有知己知彼,学生通过自我的评测,和对大学、对职业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规划之后才能对自己的选科更加的精准和科学。


(二)全员导师
        随着学生在选科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引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一个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需要引导,所以全员导师制可能是未来高中的一种常态化机制,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科教学,更要注重对于人的培育和塑造,教师的角色就要提升至导师的水平和层次。所谓导师其实是三师合一,即学业辅导师,心理疏导师,生涯规划师,导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和方法指导、经验传授、行为提醒等多方面的帮助,形成以爱育爱,关爱学生,指导规划,亦师亦友的新的师生境界。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但从本质来讲是增加了学生有足够选择的课程体系,课程即为学生的发展学习路径,提升能力的跑道,完成知识吸收的进程。所以改革的核心即为课程的改革,那么课程构建是如何开展的呢?陈如平说:“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生活成长所需全部学习内容及其进程安排总和。所以目前的学校还在依靠着国家发的教材来进行课程实施,其实很难适应高考的改革的变化。过去,教材是学生的整个世界,但现在,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教材。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构建校本化课程的完整体系,就是把国家课程和具体的校情和学情结合起来,把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革和创造,给不同的学生有选择的空间。所以对于新高考,我们的学校应该立足校情,发挥本校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彰显学校的课程特色,打造学校的课程品牌。
(四)课堂改革
        课堂改革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过去的以知识传递、学生的机械的训练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将要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所取代,变教为学,以学定教。传统课堂的教师讲知识条分缕析,掰开揉碎地灌注知识给学生,学生就像被哺育的雏鸟一样,丧失了基本的自学探索能力,而新型课堂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支持者,也是引领者,在课堂教学的变革中我们不仅要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变革知识索取的方式和方法,变革的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建立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得以发展。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任务聚焦于提供部分课程资源,设计系列活动,组织学习,反馈效果。学生要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
(五)科学管理
        有了课堂教学,有了学生的走班式学习,要精准地对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行为和痕迹进行管理,这种科学地管理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是我们要面对的,比如在过去的行政班级中作业的收发是任课教师交给课代表的固定任务,但是一旦走班之后,我们教师收发作业和见面的场景就不见了,还是就是在学生动态走班的时候很难确定定位,学生去向哪里,同时学生走班选课的过程中,学习过程如何评价等。在新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可以通过基础数据的整合,也就是流行的教育类的数据平台,把学校的各种应用和各种软硬件集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云端的学校,对于学校动态化的管理来说,如果能以数据进行支撑,以技术为手段,最终形成学校人性化、民主化、生态化的管理。
        总之,经过新高考改革,经过学生选择权力的保障和回归,学生从静态走向动态,它甚至能影响我们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所以以学生为本,服务为重,科学评价和技术支撑是我如何应对有效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我们能否在改革的风口浪尖处,先行一步,提前布局,能否占据有利的位置,取决于教师认真地思考和行动!
参考文献:
[1]新高考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李宝庆,魏小梅.教育发展研究.2017(08)
[2]高考改革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刘桥连.亚太教育.2019(10)
[3]浅谈新高考下高中学校面对的冲击和对策[J].梁琰.教育革新.2019(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