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江
吉林省敦化林业局大石河林场
—、疾病的根源
《黄帝内经》对“气”的定义是“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而充身也”,我们用现代科学来剖析这句对“气”的科学定义。“天”指的是宇宙下的自然,宇宙下的自然给予生命的是物理学的光量子、电量子、射线量子以及温度。在诸多量子中生命获得了电量子的“恩赐”,它就是神经细胞内外离子的极化和反极化产生电动脉冲的微电离子。由此可以把中医的“气”翻译成现代医学的神经,它是能量。“谷气”是指生命吸收食物所获得的化学能量,将这两种能量在生命体中将其分为物理场和化学场,物理场是主动场,化学场是被动场,化学场受物理场的控制和支配,物理场代表人体内的电学器官(心脏、神经系统、大脑)也就是中医所指的“阳”,化学场代表生命体的五脏六腑及肢体,也就是中医所指的“阴”。物理场的动态与化学场的动态处于平衡中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传统医学讲:百病源于情绪,现代医学讲:植物神经(自主神经)的紊乱是疾病的开始。情绪是神经作用下的产物,两者不谋而合地说明了疾病的源头是神经的紊乱。
神经是电学组织器官,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微电粒子即量子。量子力学的效应主载着生命体的生老病死。它是如何主载生命体的生、老、病、死,让我们用经络学与神经学来说明这个问题。
生物电能是生命的动力源泉和组织者,也是生命起源的出发点。从心脏窦房起搏细胞的自律性跳动到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无不体现生命的动力源泉和生命统一组织的神经动能的重要。神经系统的相互联系正是量子效应的体现,而经络学的对应关系正是神经量子效应的应用。在《生命科学的量子论》中已论述了经络学是中医的神经学,经络学是神经学的相对论。经络学利用了神经学,神经系统是经络学利用的场所。
经络腧穴间的对应关系和躯体腧穴与内脏器官的对应关系是量子的纠缠效应,各经络之间和各神经束之间的关系是量子的不确定效应,也就产生一穴治多病和多穴治一病的现象。经络的督脉、膀胱经、三焦经和神经学的中枢神经、自主神经是量子的叠加效应,物理场的动态作用于化学场的动态是量子的隧穿效应。腧穴的瘀堵是量子反常效应。神经系统就是依靠这些效应维持生命体的秩序,一旦发生紊乱就会打破这种秩序,也就印证了中、西医提出的论点,也就打破了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情绪发生变化和神经的紊乱就是物理场发生变化,化学场随之也发生变化,也就是主动物理场的动态变化,干扰破坏了被动化学场的动态,也就是中医所提出的阴阳失去失衡,疾病由此产生。
腧穴是神经的驿站,可以翻译成神经学的感应器和效应器,也就是躯体感觉神经的点位,感应器和效应器是量子纠缠效应关系,刺激腧穴就是激活、唤醒所对应内脏感觉神经,等同于刺激躯体感觉神经就是激活、唤醒内脏感觉神经,这种纠缠对应关系是依靠运动神经的反射弧实现的。刺激腧穴就是刺激物理场,同时等于激活、唤醒内脏器官的物理场。反向思维,如果内脏器的化学场发生病变,此时刺激腧穴等同于激活唤醒内脏器官的物理场能量,对抗病变因子,使其恢复平衡秩序,不要说癌细胞具有高明的“伪装术”根源在于经络的瘀堵,神经细胞的战力减弱,是物理场作用于化学场的量子隧穿效应的失效。
疼痛是人类永恒的课题,疼痛是物理场作用于化学场由神经反射所发出的信号,也是病变区的感觉神经经过运动神经反射到躯体感觉神经的信号。也是量子纠缠现象。在没有病变时,物理场作用于化学场不会产生信号,也就没有疼痛感。当有病变时,物理场作用于化学场就会产生疼痛感,也就产生疼痛的信号指令。这与经络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则不谋而合。说明一点,所有的病变都会产生疼痛感。反向思维,可以得出结论,疼痛感消失,疾病就消失。内脏产生病变,一定会产生疼痛,由内脏感觉神经,经过运动神经反射,一定会传到躯体感觉神经(腧穴),将腧穴(痛点)的疼痛点通过按揉将其消除,也就消除了内脏的疼痛点,按揉的作用就是激活、唤醒物理场的能量,对抗病变因子恢复原有的动态平衡。这就是经络治病的理论根据,这其中包含着经络学对神经系统的对应关系,并利用了量子力学的纠缠效应。举一个人们都懂的例子,当人们看到感人的场景都会流泪,是因为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看到的画面产生情绪,在大脑就会把这个情绪传到眼腺,眼睛就流泪,疾病同样如此。
从器官组织到细胞都是化学场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作用是吸收什么东西再转化成什么东西,是定数,变化的是物理场,是情绪的改变和神经的紊乱,是物理场的动态问题。由物理场的动态(中医的“气”)和化学场的动态(中医的“谷气”)合成生命体。生命在物理场和化学场的动态平衡中叫“生”,生的过程叫“老”,由于物理场的动态失去平衡,破坏化学场的动态平衡,叫“病”,由于病的积累到生命体消亡叫“死”。这就是人类生、老、病、死的过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疾病的实质发生在化学场,我们如何利用物理场来控制、支配、调解发生在化学场的疾病。经络学给予我们全新的解答和方法。
二、疾病治疗
感觉系统疾病
1、听力障碍(耳鸣、耳聋、失音)
病因:患处经络(神经)瘀堵,患处供血不足。
治疗:取穴,翳风、神庭、百会、聪耳、听会、听宫、颈椎部位的痛点。
解说:颈部交感神经有小分支到内耳鼓室,交感神经的刺激影响到鼓室,进而通过鼓室与内耳的联系导致耳鸣、耳聋、失音。主要是颈椎椎体前腺骨质增生,软组织肿胀,即会产生对颈椎上神经节的刺激,使内耳产生异常电活动,进而出现耳鸣、耳聋、失音病症。
精神压力对颈椎神经节的刺激,使内耳产生异常电活动,也出现耳鸣、耳聋、失音病症。
耳病的发生与神经之间的关联是大脑→颈椎→耳朵三者之间的问题,三者之间本来有一个稳定的关系。由于精神压力和中间颈椎部位的变化打破原有的稳定关系,使耳朵部位产生病变。百会、神庭是督脉穴,按揉两处是打通大脑神经的通畅,按揉耳周的穴位是打通耳部周围的瘀堵,按揉颈椎部位是打通颈椎部位的瘀堵,按揉这些部位的同时打通了三者之间的“气血”。中医的“气血”是连体双胞胎,翻译成现代医学就是神经与血液。血管布满了神经,有神经必有血液,打通了神经的同时,也就打通了血液的畅通。
2、视力障碍(近视、远视、青光眼、度光不正、上脸下垂)
病因:眼部供血不足,神经调节紊乱。
治疗:取穴,睛明、攒竹、承泣、光明、四白、风池。远处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解说:人体的12对脑神经有6对经过颈椎直接控制眼睛和眼周围组织活动,形成脑→颈椎→眼,视觉的调节受颈内动脉、椎动脉、视神经、自主神经等多因素调节。主要病因是眼周神经和颈部神经受阻,按揉眼周穴位和颈部穴位即可打通眼部的气血,使眼部的血液充足和神经的正常机制。
3、过敏性鼻炎
病因:颈椎错位、损伤、软组织压迫引起鼻神经单一性。
治疗:取穴,风池、迎香、大椎及颈椎部痛点,肺虚加肺俞穴、脾虚加脾俞穴、肾虚加肾俞穴。
解说:当上位颈椎1-4节由于急、慢性损伤横突前错位及因深筋膜的紧张压迫交感神经的软组织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使所支配的器官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将引起创伤性炎症为无菌性炎症水肿,过敏性鼻炎就是这种类型疾病,只要解除神经受骨性压迫的颈椎错位,神经功能将可恢复正常而使过敏性现象自愈。
总体讲,感觉系统疾病都是患处→颈椎→大脑之间的神经紊乱和患处缺血引起,颈椎是血液和神经至感觉系统的必经之路,所以要注意颈椎部位的按揉,另外内脏的神经紊乱也会引起感觉器官的感觉神经紊乱,引起相应的病患,所以要选用远处选穴。因为颈椎部是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督脉和膀胱经的综合区,也就是量子的叠加区。
二、神经系统疾病
1、眩晕
病因:脑细胞供血不足。
治疗:颈椎部肌肉压痛点、颈夹穴、桥弓穴、风池穴、肩颈穴。腰背部选穴,督脉。
腹部:圆弧形按揉
头皮毛发区选穴:百会、四神聪、角孙、头椎。
四肢部选穴:臂臑、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解说:眩晕是人体空间定向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错觉,是脑细胞供血不足引起。因为脑细胞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与其它组织细胞不同,其它组织细胞在短时间内缺血,不会立刻产生反应,而神经细胞在缺血情况下,会立刻使管理眩晕区域的大脑瞬间产生效应。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垂直向上,穿过颈6-1横突孔致大脑,迂曲度转大,当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使颈椎动脉迂曲加重而易于受到压迫和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敏感性增强,易压迫脊神经发射性都能引起动脉供血不足,血管内血栓占据了血液的体积,同样会引起眩晕。消除血栓的具体方法是全身拍打。拍打的作用是刺激血管壁的神经细胞,激活、唤醒物理场的神经细胞,抗击化学场的血栓形成。
2、头痛
病因,主要是颈部病变累及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引起,颈枕间隙部位的软组织病变对其直接的机械性压迫和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引起枕颈部疼痛,再通过颈2和颈3脊神经后支传入小脑和前庭神经引起反射性头痛。
治疗:颜面部取穴:太阳、晴明、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百、印堂、神庭、头维、角孙。
皮毛区取穴:百会、四神聪、疼痛敏感点。
颈肩部取穴:颈夹脊穴、肩颈、缺盆、风池及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循行处
风寒头痛:擦督脉及膀胱经,揉大杼穴、肺俞穴、肩井穴、风池穴。
风热头痛:揉肺俞穴、大椎穴、合各穴、曲池穴。
暑湿头痛:推中脘、天枢、丰隆、梁门
肝阳上亢头痛:揉章门、期门、合各、太冲及任脉。
痰浊中阻头痛:揉脾俞、胃俞、大肠俞、推中胺、天枢。
气血虚弱头痛:揉脾俞、胃俞、肾俞、推中脘、天枢、足三里。
肾阴不足头痛:揉脾俞、胃俞、肾俞、推气海、关元。
解说:疼痛是物理场作用于化学场由运动神经反射的信号,但头痛不同,头痛的部位是脑部,脑部都是神经区,就不存在物理场作用于化学场的量子隧穿效应所发出的疼痛,它是躯体其它部位的物理场作用于化学场的量子隧穿效应的疼痛反射到头部,而产生头痛的病症,不同组织反射到大脑位置的不同,产生在头部的疼痛位置也不同。首先是颈椎部的病变反射到头部产生的头痛、风寒(感冒)头痛是热邪灼肺,由肺和气管的感觉神经经过中枢神经(督脉)反射致头部疼痛。暑湿头痛是肠胃的感觉神经经过中枢神经(督脉)反射到头部疼痛。肝阳上亢头痛是由肝脏的感觉神经经中枢神经(督脉)反射到头部的疼痛,气血虚弱头痛是神经的懦弱引起血液循环无力,使到达脑细胞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头痛。
肾阴不足头痛是肾脏功能欠佳,由肾脏感觉神经经中枢神经(督脉)反射到头部的疼痛。
3、失眠
病因:颈部或脑椎外伤劳损或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丛,使脑部供血不足产生睡眠障碍,同时因颈上交感神经节受刺激引起兴奋或者抑制而难以入睡。
治疗:背部选穴:督脉、心俞、脾俞、肾俞
头颈部选穴:百会、四神聪、肩井、风池
腹部选穴:神阙
肝郁化火:章门、期门、太冲、内关、神门、揉膻中穴
阴虚火旺:揉肾俞、命门、擦涌泉、推气海、关元、点太溪、阴谷。
心脾两虚:揉中脘、天枢、揉足三里、内关、神门、三阴交。
痰热内忧:揉内关、丰隆、足三里、公孙、神门,擦脾俞、胃俞。
心胆气虚:揉心俞、肝俞、胆俞。
解说:失眠与头痛相同,主要是颈椎病变造成脑部睡眠区的神经紊乱,打乱大脑睡眠区的正常秩序,以及颈椎部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影响大脑睡眠区的神经细胞正常工作。内脏器官的感觉神经也与大脑睡眠区的感觉神经具有量子纠缠,经过中枢神经(督脉)的叠加区,引起大脑睡眠区神经紊乱,也会引起睡眠障碍。
另外,内脏器官的病变也会引起头痛。中医讲,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恐伤肾、悲伤肺。
由于这些情绪的作用,使内脏器官产生病变,在各个器官产生物理场与化学场产生量子隧穿效应,再经过器官的感觉神经经中枢神经(督脉)传递到大脑睡眠区的感觉神经,使睡眠区的神经秩序紊乱,产生失眠症状。
1)肝郁化火是肝脏的代谢紊乱将肝脏的感觉神经传至脑部睡眠区的感觉神经,扰乱大脑部睡眠区的神经,进而产生失眠现象。中医的“火”是一种情绪,是外界对神经的刺激,是对量子的激发,是物理场的波动,通过对上述穴位的刺激,使物理场的波动趋之平稳。
2)阴脾火旺,阴虚是化学场的变化,失眠是物理场的变化,按揉肾脏穴位,是激活肾上腺素的分泌,使阴转为阳,使之平衡,破坏了对脑部睡眠区的干扰。
3)心脾两虚:心脏为物理场,脾脏为化学场,心脏和脾脏的感觉神经都降为弱势,一定会引起睡眠区的感觉神经波动,引发失眠现象。
4)痰热内扰:中医的“痰”是湿邪因各种原因停在体内不能运化并在某处聚结的粘稠物。痰热内扰是指聚结的粘稠物对某处的感觉神经刺激,引发脑部睡眠区的秩序,出现失眠现象。
5)心胆气虚:心脏为物理场,胆为化学场,心脏和胆的感觉神经都降为弱热,一定会引起脑部睡眠区的感觉神经产生波动引发失眠现象。
4、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症、小脑萎缩)
病因:脑供血不足
治疗:实行脑部按揉和颈部按揉
选穴:太阳、风池、风府、大椎、百会、四神聪、及上肢曲池、合谷。下肢足三里、阳陵泉。
解说: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症、小脑萎缩)病的根源是脑细胞死亡。脑细胞死亡是由于供血不足,供血不足的原因的是上段颈椎的错位使原有的动脉场样硬化、畸形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再度加重,或错位间接刺激颈部交感神经使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从而导致供血不足。
在按摩治疗脑部疾病时,特别是老年患者,一定注意要先从头部最上面和最下面的腧穴入手。循序渐进从头部最上面和脚部最下面向中间靠近,因为一旦中部畅通,头部的血流突然加大,细微的脑血管承受不起,会产生毛细血管破裂现象。
肩臂疼痛综合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精神分裂症,血管神经性水肿,三叉神经痛,癫痫、脑震荡后遗症、排汗异常等都与颈椎部的退变、外伤、生理曲线的改变、关节错位、椎间不稳造成神经的刺激和压迫使血管、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三、循环系统疾病
1、冠心病
病因:心肌供血不足,神经调节紊乱,气滞血瘀。
治疗:选穴,按揉心经和心包经腧穴,按揉督脉和膀胱经的颈椎部,极泉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心俞穴、厥阴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间使穴。
解说:心脏→动脉→静脉→心脏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路线,如果动脉和静脉出现瘀阻,以及做为血液的主动泵体就会出现“空泵现象”,这个空泵现象就是冠心病。冠心病初期是心律失常,中期是心胶痛、胸痛、胸闷,后期是心肌梗塞。供血不足,神经紊乱是现代医学的解释,气滞血瘀是传统医学的解释。气滞血瘀一语就概括了供血不足和神经紊乱,同时也说明了冠心病的根源。中医的“气”翻译成现代医学应是神经,血管和血液都布满了神经细胞,神经的懒惰和紊乱引起血管和血液功能发生滞后和迟钝,随后产生心脏的“空泵现象”,冠心病由此产生。神经的懒惰和紊乱是由于人体到达一定的年龄和情绪的变化而引起,所以解除冠心病的根源就是激活不可再生的神经系统及抚正不良情绪,从根本上解决冠心病的源头。
大脑和心脏是电学器官,两者的联系十分亲密,而颈椎是两者联系的必经之路。由于颈椎的变故使两者之间联系发生变化。到达心脏的信息也发生变化,是冠心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同时大脑的情绪变化通过督脉(中枢神经)和膀胱经(自主神经)联遍全身。促使全身的血管和血液产生紊乱和懒散,此时心脏的泵血负担加重,产生“空泵现象”。反常的“空泵现象”由心脏的感觉神经发出心绞痛以及胸闷的信号。
2、高血压病
病因:颈源性高血压病,长期精神压力。
治疗:首先按揉督脉和躯体部的膀胱经。其次按揉头部的百会穴、太阳穴、翳风穴、太阳穴、四个神聪穴、风府穴、天柱穴、涌泉穴,外加颈椎部的按揉。
解说:心脏泵出的血液对血管产生的压力过大叫高血压病。由于血液与血管之间的压力过大,产生头部血管壁的感觉神经出现头痛信号,由于血管壁的感觉神经对脑神经的刺激产生头晕昏迷现象,同时这种感觉神经的刺激可以通过督脉(中枢神经)和膀胱经(自主神经)扰乱脏腑的感觉神经,引起脏腑的分泌失调,破坏了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由于血液与血管之间的长期挤压,极易使头部的毛细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
颈源性高血压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导致颈交感神经节纤维兴奋性增高,不仅产生心悸、胸痛症状,同时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流阻力增大。同时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时发生痉挛狭窄,导致椎动脉灌注率下降,产生高血压病症。
长期的情绪压力使大脑与心脏的感觉神经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促使心脏泵血加快和血管平滑肌收缩,最后导致高血压。
西药治疗高血压主要是通过阻滞钙通道,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松驰血管平滑肌以及利锅排尿等机制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中医将高血压分为四个类型:1肝阳上亢型,2痰浊血瘀型,3肝肾亏虚型,4气血两虚型,4种类型可以配伍4种汤剂加以治疗。
中医的草药学是以经络学为指导,可以不用草药,直接采用经络加以治疗。从经络学和神经学我们讲述上述四种类型的高血压病因。肝阳上亢是指情绪的波动激活肝功能亢奋,这种亢奋由感觉神经传至血管壁的感觉神经,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产生血压升高。
痰浊血瘀是指湿邪因各种情况停留在血液内不能运化消除聚集凝结在血液的粘稠物。造成血液流通不畅产生血压升高。肝肾亏虚是指肝功能和肾功能由于情绪的波动受到打压,逆向激活血管壁的感觉神经,使血平滑肌收缩产生血压升高。
气血两虚是指情绪的波动使神经和血液失去动能,逆向激活血管壁的神经使血管壁平滑肌收缩,产生血压升高。
采用疏通经络方法就是平衡物理场(神经、心脏、大脑)的动态平衡。促使血管壁的感觉神经处于平衡状态。避免血管平滑肌收缩达到治疗高血压病症。
四、消化系统疾病
1、胃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紊乱。
治疗:选中脘穴、天枢穴、气诲穴及按揉整个腹部。
四肢选手三里穴、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承山穴。
按揉、推拿督脉、任脉、膀胱经。
解说:消化器官肠胃受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向调节。由于情绪的波动,导致交感神经出现抵制状态,则副交感神经将会相对兴奋,使胃酸分泌增多,反过来交感神经出现兴奋状态,则副交感神经则会出现抵制,使胃酸分泌减少。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胃痉挛,同时产生肠胃血管神经出现功能障碍,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促使肠胃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颈椎与胸椎的病变也会产生肠胃的自主神经紊乱而产生溃疡。
按揉以上这些部位的腧穴就是促使自主神经的动态平衡,也就是促使物理场的动态平衡,进而使平衡的物理场支配化学场,避免化学场的动态失去平衡。
2、腹泻
病因:因脊椎外伤、劳损、退行性改变导致神经系统紊乱,产生肠部功能障碍,造成腹泻。
治疗:按揉督脉(中枢神经),膀胱经(自主神经),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揉腹部。
选穴: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天枢、关元、神阙、汽 、足三里、内关、曲池、合谷、章门、期门、太冲。按揉时发现疼痛敏感点(阿是穴)更需着重按揉,直致疼痛点消失。
解说:很多病因都能引起腹泻。常见的有胃源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紊乱腹泻,功能性腹泻。无论哪种原因,归其一点,都是由神经的紊乱而引起。神经紊乱包括神经的懒惰和情绪引起的神经兴奋与压抑。肠道的菌群依靠神经细胞的操纵和支配,一但神经产生紊乱现象,肠道菌群就会产生混乱,从而引起肠道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现象,无法分解吸收。按揉经脉与腧穴就是从近距离和远距离按其反射相对关系。调整其神经的正常制序,保持平稳动态平衡。达到从其根源化解病因。在这里直接说明一点,人体的免疫细胞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肠道。养成按揉腹部的习惯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最佳良药。
胃下垂、肠易激综合症、便秘、结肠炎等疾病也都是肠胃神经紊乱引起。按揉经脉和腧穴就是激活唤醒肠胃的神经细胞,使其保有血液、氧气的正能量充足。
3、胆囊炎
病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迷走神经功能紊乱。
治疗:选穴,按揉胆俞穴、肝俞穴、背部压痛敏感点(阿是穴),肩部压痛敏感点。腹部胆囊区(腹部疼痛点)。
下肢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上肢内关穴。前胸章门穴、期门穴。
解说:现代医学认为胆囊炎的病因是1胆囊管梗阻。由胆囊结石引起。2致病菌入侵。由病菌通过胆道逆行进入胆囊。现代神经学和经络学发现胆囊炎是神经经络传导障碍引起。与自主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功能紊乱有直接关系,不应当只把它看成是胆囊局部的病变。胆囊和胆道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膈神经共同支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是相互关系,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是反向对应关系。由于神经的紊乱造成括约肌及胆囊管痉挛,使胆汁不易排出。胆结石的形成是情绪的变化和脊椎变故引起支配胆囊的神经紊乱,导致内分泌失调,胆汁结晶析出,逐渐钙化,形成胆结石。这些就解释了现代医学关于胆囊炎病因的形成的根本原因。
任何病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疼痛感,是由于病变区的感觉神经将疼痛感经运动神经传到躯体感觉神经,经过按揉躯体感觉神经的疼痛点(阿是穴)就会激活、唤醒病变区的感觉神经的平衡,激活的同时抗击病变因子。
五、内分泌系统疾病
1、糖尿病
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
治疗:上消型选穴:肺俞、鱼际、廉泉、合谷。
中消型选穴:曲池、足三里、脾枢、内庭。
下消型选穴:肾俞、复溜、太溪、三阴交。
按揉胰腺对应的脊柱部位的督脉、膀胱经的腧穴、胰俞、肝俞、胆俞及疼痛点(阿是穴)。
解说:现代医学对病因的定义都是以分子化合物水平来说明,产生疾病的原因是化学场的变化。但是,生命体分物理场和化学场。化学场的一切变化都是受物理场的控制和操纵。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起因定义是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只是从大的轮廓说明,没有确定的理由。而经络学给出的定义是肺经、胃经、肾经、肝经、胆经所支配的神经路线产生紊乱,使胰腺的感觉神经处在不平衡状态,促使胰腺分泌失调,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从根本上解释了糖尿病的起因。解铃还需系系铃人,打通经络就是激活、唤醒失衡的神经系统,使神经恢复正常制序,也就达到了解除病因的目的。
2、白癜风
病因:黑色素细胞分泌不足。
治疗:按揉督脉、膀胱经、心包经、心经及躯体疼痛点(阿是穴),按揉腹部。
解说:对于白癜风病症,现代医学给出的病因是遗传因素,精神与神经化学因素,精神打击和压力造成的。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归其一点就是神经的紊乱。从细胞生物学讲是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形成,是微量元素的丢失。微量元素的丢失并不是没有,而是肠道丧失吸收微量元素的功能。按揉督脉膀胱经、心经、心包经是平衡紊乱的神经,使人的心身从压抑中得到解脱,使不平衡的物理场得到平衡。再经过平衡的物理场操纵化学场分泌出皮肤需要的黑色素细胞。按揉腹部是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并刺激肠道神经激活、唤醒肠道吸收微量元素的菌群,供应含有微量元素的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三 总结
对于其它疾病的病因不再一一述说。总而言之,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由神经的紊乱引起,正如中医所说百病源于情绪,正如西医所说自主神经的紊乱是疾病的开始。包括时下的绝疾癌症。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的。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过渡的关键是突变的积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小病积大病的过程,是不受控制的突变而来,是谁在控制那?突变是人体化学场的变化,化学场的变化是受物理场的控制和操纵。是原始生命规律,情绪的变化和神经的紊乱是物理场的动态失去平衡,从而破坏了原有化学场的动态平衡。这种化学场长期失衡的积累,从而导致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这个过程往往需要5——10年的时间。
生命的原始规律是经络学的神经相对论,是生命物理场控制和操纵形成DNA的化学场。要想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印证这个理论,必须解决生命物理场如何作用于生命化学场的过程,也就是神经细胞如何作用于组织细胞的过程,也就是量子的隧穿效应如何主载生命体的过程,也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天“气”如何作用于“谷气”的过程,是当下生命科学首先解决的问题。
现代生命科学将基因工程做为揭示生命奥秘的钥匙,属于生命化学场的范畴,忽视了生命物理场的控制作用,生命的物理场利用量子力学的纠缠效应、叠加效应、不确定效应、反量子效应、隧穿效应,控制着生命化学场的DNA、RNA的循环复制。
中医理论是量子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理论版,经络学是量子力学的应用版,神经学是量子力学的实体版,中草药学是在中医理论和经络学框架下的量子力学的现实版。
做为当下的自己,不必懂得这些,既然明白神经紊乱的后果,自己完全可以用双手操纵人体的量子,使寿命达到顶峰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