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娟
广西省南宁市横县横州镇柳明小学
摘要:统编教材体现了语文要素安排的系统性和发展性。统编教材统领下的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之前所学的方法,学过的语文要素,在之后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体现统编教材能力训练体系的一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是有效课堂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要把以“教”为主的课堂变为以“学”为主的学堂,把学法指导渗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方法,真正做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基于统编教材下我县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转型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我觉得关注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转型进行备课,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语文要素,形成语用能力,实现语文要素学用结合的价值,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学法;备课策略
教师要用好统编教材,从重教法到重学法转型上上好语文课,在备课时要领会编写理念,理解编排意图,把学生放在重要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实现从重教法到重学法转型的备课策略,跟上学生阅读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统编教材下,如何实现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备课转型?
一、关注教材编写理念,理解编排意图,以学施教。
统编教材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教材的核心构件,是教材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规划教学的主要元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在备课时,我们要关注教材编写理念,理解编排意图,以学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备课策略,实现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转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统编教材除了阅读单元外,从三年级下册开始,还有序地安排了策略单元。不同功能单元,侧重点不同,备课落脚点也不同。
从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策略单元要实现最大最有价值的收获。那就是策略单元所教的阅读方法,不会随着课文的变化而变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它的价值。也就是说,策略单元教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对学生而言是终生有用的。关注教材编写理念,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我们就要以学施教:策略单元最深最有方向的思考是——教会什么?怎样教会?和教会了吗?
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功能定位——指向提问。
内容主题引用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单元导语中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疑”是内容主题,“为学”即阅读要质疑;“学”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是语文要素的形式。备课时,我们必须要关注教材编写理念,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策略单元的文本阅读有三大特点:从文本回到文本,从问题回答问题,从学生回到学生。我们要紧紧围绕着单元目标——质疑,服务于功能目标——策略运用,实现以学施教。
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从指向质疑的角度,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内容,解读五粒豆子的不同命运?
那就要引导学生针对全文内容进行提问——五粒豆子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掉在水沟里的那粒豆子最了不起?让学生梳理问题清单,提炼针对课文从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的提问策略。这样,基于学情,知晓学情,我们就能做到以学施教。
二、关注单元功能定位和文本解读的视角。
统编教材有广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逐点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习题中。中高段的还同时体现在单元导语中。 备课时,我们要关注单元功能定位和文本解读的视角,紧扣单元要素训练,明确教学目标。
如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匆匆》,从指向表达的角度,如何解读作者对日子的一去不复返的内心感受呢?作者对日子的流逝,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我们要抓住文本中最有特色的表达。文本一共有12个问号,而且很多是一连串的问号,都集中在文中的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设问,用破折号试着回答。我们再从指向表达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抓住一个视角,从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解读,寻找突破口。作者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我们从单元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总结表达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
这样关注单元导语和文本解读视角,紧扣单元要素训练,明确了教学目标,实现从重教法到重学法转型进行备课。
三、关注学法的导向作用,处理好教法和学法的关系。
“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学”是“教”的基础。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转型备课,是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之中,以学法促教法,关注学法的导向作用,处理好教法和学法的关系。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不能强拉着学生跟着自己跑。语文课堂,教师的预设不能太多,课堂教学要立足自然生成,体现学生追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实现学法的导向作用。
1.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有机、有序地安排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从模糊走向明白,从紊乱走向条理,使学生的思维的清晰、流畅。
如: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设计这样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作者是怎样来写世界的奇妙的?我们一起去看天空的珍藏。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写围绕天空的奇妙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作者是怎样把景物的奇妙写出来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先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并和你的同桌交流读书感受。最后汇报交流,品读句子。(汇报句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
2.每节课能让学生有“获得感”,让学生有兴趣学下去,思维不断地深入,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提升思维。
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设计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有“获得感”,让学生有兴趣学下去,思维不断地深入,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提升思维。
前面我们学的课文都是讲一件事,这篇课文却讲了三件事,那我们要怎么概括主要内容呢?出示交流平台。齐读。(板书: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PPT出示: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齐读,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件事是结果,第二、第三件事是原因,下面我们用“之所以……是因为”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PPT出示:全班读。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抓住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不只写一件事的文章,先弄清每件事写什么再把它们连起来。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完成练习。出示:默读《梅兰芳蓄须》第二段,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主要人物是谁?(梅兰芳)主要用了哪些方法呢?
这样,关注学法的导向作用,处理好教法和学法的关系。基于统编教材统领下,关注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转型进行备课,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语文要素,形成语用能力,实现语文要素学用结合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炳元.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备课[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1):74.
[2]李荣莲.品味学生——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01):16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