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四川省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
摘要: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主要论述了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发展需要,规划数字化背景下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内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群。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群体;特点
1、 对职业教育的再思考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产教结合、能力本位、跨界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十六字培养方针。是培养适应岗位需要、注重技能培养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要”从参照通识教育的办学模式转变为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第二十条)指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畜牧兽医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重点专业之一。它有几十年的历史。以畜牧兽医学为基础,发展动物医学、动物防疫检疫、宠物诊疗、宠物护理和驯养。
二、新时期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1)顶层设计发出的重要信号
2019年1月,国务院陆续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二十条”)等多个文件,随后大规模扩招开始,高职教育在国家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行业、企业受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长期存在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越发凸显。国家“双高”项目启动,“专业群”概念提出,对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形成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某种意义上正在引发高职教育的一场革命,应对新形势,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要从更科学的角度,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办出类型特色。
(2)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养殖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我国的养殖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环保的新要求,重大突发疫情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2018年8月非洲猪瘟首次在我国确诊,全国31个省份先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非洲猪瘟疫情对中国生猪产业和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具有重大影响。诸多社会因素对新时期的畜牧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数字化与经济社会大背景
在科技的迅猛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社会的职业岗位结构发生了变化,部分岗位出现复合又分化的现象。数字化和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是必然趋势,人工智能得到空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等第一产业也遭受到巨大冲击,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是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要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畜牧兽医产业链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对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整合,依据产业链岗位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
三、专业群建设内容。
(1)组群逻辑
专业群的建设,前提为组群逻辑。并不是简单的把现有专业进行自由组合,而是以产业链为基准,研究产业各环节,就业岗位,对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理清逻辑关系。其次是建设新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对接产业链的需求,要体现能力本位而不是学位本位,注重人才培养效能。
目前我校在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之上,發展出了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诊疗、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要重建新的畜牧兽医专业群,就要对畜牧兽医行业进行深度调研,结合产业链分析专业的“初心”,以及课程组合。
结合学校实际,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围绕养殖业、宠物行业等畜牧兽医相关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组建专业群。以养殖产业为例,结合养殖产业链,建设草业、种植、饲料加工、屠宰、检验检疫、畜禽产品营销、食品深加工等专业。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结合市场,与时俱进,明确培养目标。要研究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产业链,结合岗位实际需求,调整和设立相关专业,组建畜牧兽医专业群,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要求,让学生掌握切合实际生产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3)加快特色教材、课程建设
结合我校实际,在教材建设上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团队比较年轻,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对接学校,不具备生产经验,不熟悉岗位需求;教材缺乏特色,与时代不同步,知识点陈旧,编排老套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建设是发展趋势。以生产线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为主线,按照实际需求编排教学内容,从知识载体向学习任务为载体转变,由浅入深,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方法上,特色教材实现立体化和多种教材互补是趋势,结合手机,平板等多种设备,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教材和知识的与时俱进,打造特色课程。
(4)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办学
我校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已连续多年建立多个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班,由企业资助,学校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的校企合作是初步的,留于形式,局限于形式上的“2+0.5+0.5”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块和岗位实际需求差距大。合作对象大多是本土企业,与能够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企业合作较少,合作质量不高。
校企双方应高度重视,要结合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推行学徒制等双向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商课程体系架构,采用模块式教学,企业技术人才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相应课程教学。教师层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实现从“双证”教师到“双师”型教师的蜕变。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实训基地,质量评价是专业群建设的支撑保障。
(5) 规范学徒管理,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双模式”运行管理制度
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利,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及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班班级管理制度,提高校企学徒的管理效率;建立“博客”网站, 将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计划、教学课件、企业文化、学生与教师互动等信息上网,随时更新及维护,形成产教融合、校企互通的开放教学模式,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建成远程监控管理网站,邀请第三方、行业企业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相衔接,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平稳运行;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现代学徒制运行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试点班人才培养质量;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建立并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相结合“双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让学员灵活学习与就业创业。
四、打造特色专业群
高职院校的发展靠的不是专业的数量,而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专业生存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打造具备自己特色的畜牧兽兽医专业,就要扬长避短,勇于创新。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探索深度校企合作和多元办学模式,结合产业特色构建专业群和特色课程,打造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郭俊朝.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中国模式"[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10):3-6.
[2]王丽群, 陆静. 浅谈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J]. 湖北畜牧兽医, 2010(07):32-33.